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楮币的意思、楮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楮币的解釋

(1).指 宋 、 金 、 元 時發行的“會子”、“寳券”等紙币。因其多用楮皮紙制成,故名。後亦泛指一般的紙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為上,金次之,錢為下。自 秦 漢 專以錢為币。近歲用會子,蓋 四川 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為楮币。”《金史·食貨志三》:“小民淺膚,謂楮币易壞,不若錢可久,於是得錢則珍藏,而券則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廢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文章八》:“楮币于 宋 謂之會子,于今謂之寳鈔,雖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輕,則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軍儲篇三》:“近世銀币日窮,銀價日貴,於是有議變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無論》:“返觀專制之國,錢币一出於國家,然民間猶得以碎銀貿易,至於楮币,則國家尚鮮為之。”

(2).指祭供時焚化的紙錢。《朱子語類》卷一三八:“ 漢中 之民當春月,首戴白楮币,上 諸葛 墓。”《剪燈新話·金鳳钗記》:“生感 興娘 之情,以釵貨於市,得鈔二十錠,盡買香燭楮币,齎詣 瓊花觀 ,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之。”《清史稿·禮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萬。”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楮币是古代中國對紙币的特殊稱謂,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作為流通貨币的紙币

  1. 材質與起源:因使用楮樹皮制作的紙張印制而得名,主要用于宋、金、元時期發行的官方紙币,如南宋的“會子”、金代的“交鈔”等。
  2. 曆史意義: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币形态之一,楮币解決了金屬貨币流通不便的問題,如《宋史》記載蜀地因鐵錢運輸困難而改用楮券。清代魏源等學者也曾讨論其貨币改革價值。

二、祭祀用的紙錢 楮币在民間也指祭祀時焚燒的冥币,如《朱子語類》描述漢中百姓頭戴白楮币祭拜諸葛亮墓,《剪燈新話》記載用楮币置辦香燭祭品等場景。

詞源補充: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後逐漸成為紙币代稱。章炳麟在《五無論》中對比了金屬貨币與楮币的流通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楮币》的意思

《楮币》是漢語詞彙,指的是古代以楮樹皮為材料制作的紙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楮币》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筆畫數為13。

來源

楮币最早出現于唐代,當時的紙币多以財政需要為目的發行。楮币的材料以楮樹的皮為主,紙币上通常印有“楮币”字樣與價值等信息。

繁體字

繁體字中的《楮币》為「櫥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楮币》在字形上稍有不同,常用的寫法為「杵幣」。

例句

1. 那時的國家發行的楮币在經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 這張古老的楮币是我祖父留傳下來的珍貴文物。

組詞

楮紙、楮葉、楮植物

近義詞

木币、紙币

反義詞

金币、硬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