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羞愧惱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生入,執子壻禮,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
“愧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nù(注音:ㄎㄨㄟˋ ㄋㄨˋ),意為羞愧惱怒,表示因自身過錯或處境感到羞恥的同時又帶有憤懑的情緒。
字義分解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行為失當或被動接受某種結果時,既感到羞恥又心生憤懑的心理狀态。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中的例句:
“生入,執子壻禮,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
此處“愧怒”生動刻畫了人物因懷疑對方輕浮而既羞恥又惱怒的複雜情緒。
相關擴展
“愧怒”屬于較為古典的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其細膩的情感表達作用。
《愧怒》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義義、義音、含義和一些相關的信息。
《愧怒》的第一個漢字是“愧”,其部首為“心”,總共有13畫。
《愧怒》的第二個漢字是“怒”,其部首為“心”,總共有9畫。
《愧怒》一詞在古代出自《詩經·秋風辭》,意為因内心的愧疚而産生的憤怒和不滿。
《愧怒》的繁體字是「愧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愧怒」的「愧」字有多種寫法,如「憒」、「藈」等。
「怒」字在古代寫法中也有變體,例如「奴」。
1. 我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怒。
2. 他因為他人的背叛而愧怒不已。
1. 愧疚:指因為做了不對的事或者對他人的傷害感到内疚。
2. 愧色:指因為心中的愧疚而表現出來的羞愧的面色。
3. 憤怒:指由于被刺激或受到侮辱,而産生的強烈憤慨的情感。
1. 憤怒
2. 忿怒
這兩個詞都意指因為憤慨或受到激怒而産生的情緒。
滿意:指對某事感到滿足、心滿意足。
以上是關于《愧怒》這個詞的一些基本解釋,包括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