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愧怒的意思、愧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愧怒的解釋

羞愧惱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封三娘》:“生入,執子壻禮,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愧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愧”(慚愧)和“怒”(憤怒)兩種情緒組合而成,指因自身行為或處境感到羞愧,同時因外界因素産生憤懑的心理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詞屬于書面語,多用于描述矛盾交織的情感。

語義解析:

  1. 構詞角度:“愧”源于《說文解字》的“媿,慚也”,表示内心不安;“怒”在《廣雅》中釋為“恚也”,指強烈的情緒反應。二者結合形成對立統一的矛盾情感。
  2. 情感層次:該詞強調羞愧與憤怒的交織,例如《後漢書·劉玄傳》中“衆人皆愧怒不敢言”,描述因屈辱而壓抑的複雜心态。

文獻例證: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李愬雪夜入蔡州時,叛将吳元濟“聞官軍至,惶愧怒罵”,生動體現了因失敗産生的羞恥與暴怒并存的狀态。

近義辨析:

反義對比:

使用場景: 該詞適用于描述古代文獻中的人物心理,或現代文學作品中複雜性格的刻畫。例如《紅樓夢》中賈政發現寶玉私通戲子時的矛盾反應,可解讀為“愧怒”的典型表現。

網絡擴展解釋

“愧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nù(注音:ㄎㄨㄟˋ ㄋㄨˋ),意為羞愧惱怒,表示因自身過錯或處境感到羞恥的同時又帶有憤懑的情緒。

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 愧:指慚愧、羞恥,如“問心無愧”“羞愧難當”。
    • 怒:本義為生氣、氣憤,如“發怒”“惱怒”;但也可形容氣勢盛大,如“怒潮”“狂風怒號”。在“愧怒”中,“怒”側重因羞愧引發的惱怒情緒。
  2.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物因行為失當或被動接受某種結果時,既感到羞恥又心生憤懑的心理狀态。例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封三娘》中的例句:

    “生入,執子壻禮,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
    此處“愧怒”生動刻畫了人物因懷疑對方輕浮而既羞恥又惱怒的複雜情緒。

  3. 相關擴展

    • 近義表述:羞憤、慚憤。
    • 相關成語:如“仰不愧天”“自愧弗如”等(與“愧”相關,但語義不完全相同)。

“愧怒”屬于較為古典的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其細膩的情感表達作用。

别人正在浏覽...

案值兵庫玻罩不食長計遠慮杈子陳撄甯出賣靈魂點球氐人國東施多足動物反杜林論放粥封緘關弓盤馬椁室诂釋含态黑角護階君子降恕繳獲矯迹嬌聲鸠婦均徭看書哭笑不得牢實六朝文梅花角鳴金眀叡磨合羅木樸泥飯碗勤奮青瞑情頭秋蛩湫水羣牧屈指人國儒素傘橑深中笃行侍讀勢勝士雄市渚説真方淑真梳妝打扮調鼎踢竪同操武侯吟邪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