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鼎的意思、調鼎的詳細解釋
調鼎的解釋
(1).烹調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餘見宰人歎曰:‘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鼎,而有賢不肖之殊。’” 唐 劉禹錫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詩:“侍膳曾調鼎,循陔更握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左傳》:‘ 晏子 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八:“《農桑通訣》曰:又一種澤蒜,可以香食。 吳 人調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國家。語本《韓詩外傳》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 湯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元 薩都剌 《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士贊》詩:“未經調鼎休惆悵,會見留酸到子孫。” 清 張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韻》:“自此期調鼎,無端怨失弓。”
(3).指治理國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詩:“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調鼎獻明光。”
詞語分解
- 調的解釋 調 (調) à 安排處置:調令。調用。調度(?)。調動。調任。調防。調兵遣将。 訪查了解:調查。調研。 音樂上高低長短配合和諧好聽的一組音,字音的高低升降:調子。調號。調式。腔調。曲調。大調。小調。南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專業解析
調鼎的漢語詞典釋義
“調鼎”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複合詞,具有豐富的字面意義和深刻的引申義、比喻義。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
字面本義:調和鼎中之味
- 調 (tiáo): 本義指調和、協調、使味道適中。《說文解字》釋“調”為“和也”。在烹饪語境中,指調配、調和各種食材和調料的味道。
- 鼎 (dǐng): 古代重要的炊器,多為青銅制,三足兩耳,用于烹煮食物。後也用作禮器,象征權力。
- 合義: 因此,“調鼎”最直接的字面意思就是調配鼎镬中的食物滋味,指烹饪、烹調。這是其最基礎的含義。古代文獻中常用此義,如《尚書·說命下》記載商王武丁對賢相傅說所言:“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雖未直接用“調鼎”一詞,但以鹽梅調味作羹的比喻,正是“調鼎”本義的生動體現。後世常引用此典故說明宰相治國如同廚師調鼎。
-
核心引申義/比喻義:治理國家
- 這一含義是其最著名和最重要的引申義。源于商朝開國名相伊尹的典故。據《史記·殷本紀》等記載,伊尹曾“負鼎俎,以滋味說湯”,即背着烹調用具去見商湯,以烹饪之道比喻治國之道。他将治理國家比作調和鼎中之味,認為治國如同烹饪,需要協調各種因素(如君臣、政策、民生等),使之和諧有序,達到最佳狀态。
- 因此,“調鼎”常用來比喻宰相或重臣執掌朝政、治理國家。宰相的職責被稱為“調鼎鼐”。例如,唐代詩人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詩雲:“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這裡的“調鼎”即指擔任宰相治理國政。
-
其他引申義與用法
- 指宰相的職位或職責: 作為核心比喻義的延伸,“調鼎”可直接代指宰相之位或宰相的職責。如宋代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議》詩:“治裝行入觐,金鼎重調羹。”
- 比喻協調、處理複雜事務: 其協調、平衡的内涵可以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比喻處理各種複雜關系或事務,使之和諧、得當。雖然不如治國之義常用,但在特定語境下也可如此理解。
- 借指烹饪技藝: 在現代漢語中,有時也直接用于指代高超的烹饪技術或餐飲行業,尤其是在一些追求古雅表達的場合或品牌名稱中(如“調鼎居”)。這可以看作是其本義在當代的延續。
“調鼎”一詞,從字面看指烹煮食物、調和滋味;其最核心和著名的含義則是源于伊尹典故的比喻義,指宰相或重臣執掌國政、治理國家,強調協調、平衡與治理的藝術。它也常用來指代宰相的職位或職責。在更廣泛的語境下,亦可比喻處理複雜事務使之和諧,或在現代語境中回歸其本義指烹饪技藝。
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參見“調”字條)
- 《史記·殷本紀》 (參見伊尹以滋味說湯的記載)
- 《尚書·說命下》 (參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相關詞條釋義)
- 《漢語大詞典》 (相關詞條釋義及書證)
網絡擴展解釋
“調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含義
-
烹調食物
字面指用鼎(古代炊具)調制食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上》提到“伊尹與易牙同知調鼎”,說明調鼎與烹饪技藝相關。
-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引用《左傳》記載晏子以鹽梅調鼎,佐證古代烹饪方法。
-
喻指宰相治國
源自《韓詩外傳》卷七中伊尹的故事:伊尹曾為廚師,因擅長調和五味被商湯任為宰相。後以“調鼎”比喻宰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例如:
- 唐代孟浩然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
- 元代薩都剌詩句“未經調鼎休惆怅”亦用此典。
-
引申為治國才能
由前兩義衍生,指治理國家的才幹。如唐代皇甫冉《彭祖井》詩“欲将調鼎獻明光”,暗喻獻治國之策。
二、文化關聯
- 曆史典故:與商代名相伊尹的“負鼎俎”典故密切相關,體現了中國古代“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政治哲學。
- 文學意象:常見于詩詞,既描繪飲食文化,又暗含政治抱負,如劉禹錫“侍膳曾調鼎”。
三、現代應用
現代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字面與比喻含義。例如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時,“調鼎”特指宰相職能;分析詩詞時則需注意雙關修辭。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韓詩外傳》《左傳》等古籍原文,或查閱中引用的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雹凸杯水候備選避吏嬖豔必要性裁免慚德剗磢長吟嗔咽笞箠蟲薨同夢傳諷刀矟兌獎敦竺二元論發調放舟梵衆根據盤互含蓋回頭人江醪九堰疽瘡刻不待時鲲化溜肩膀六錢镂甲馬牧腦性跘跨毗連品齊情熱青衣窮戰齊頭子啓證鵲馭屈迹瑞龍腦三墳森槮商品流通上柱國時派稅産黍秀宮庭談稱棠棃塗白渭濁泾清鄉程曉達嚣穢枭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