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賦的意思、國賦的詳細解釋
國賦的解釋
國家規定的賦稅。《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奢 者, 趙 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 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清 劉大櫆 《義士吳君傳》:“君以 漢 上屯鹽六百餘萬石,匪惟商資,抑且國賦所出。”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鬥,屠牛那不勝栽禾?”
詞語分解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國賦”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高權威性來源)
指國家授予的職位、官職或任務,強調個人承擔的國家責任與信任。
- 構成:“國”指國家,“賦”意為授予。
-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高級官員的職責或重要使命,如“肩負國賦,當以社稷為重”。
二、作為普通詞彙的含義(曆史文獻及綜合來源)
指國家規定的賦稅,常見于古代文獻。
- 例證:
- 《史記》記載趙奢治理趙國賦稅,“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 清代龔自珍詩句“國賦三升民一鬥”,反映賦稅沉重問題。
三、補充說明
- 詞義演變:現代語境中“國賦”使用較少,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 權威差異:詞典類來源側重成語解釋,曆史文獻則多指向賦稅含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或《己亥雜詩》等原文,了解具體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