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賦的意思、國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賦的解釋

國家規定的賦稅。《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奢 者, 趙 之田部吏也…… 平原君 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清 劉大櫆 《義士吳君傳》:“君以 漢 上屯鹽六百餘萬石,匪惟商資,抑且國賦所出。”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鬥,屠牛那不勝栽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賦是漢語中表示“國家稅收”的正式書面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國家依法向臣民或納稅人征收的賦稅,是維持國家運轉的重要財政來源。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演變和權威來源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典釋義與基本含義

  1.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國賦”解釋為“國家規定的賦稅” ,強調其法定性和強制性,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參與社會分配的形式。

  2. 曆史語義演變

    • 古代含義:在《漢書·食貨志》中,“賦”指田賦(土地稅),後擴展為國家征收的各類稅種總稱,“國賦”即國家統一征收的稅賦 。
    • 現代延伸:廣義涵蓋關稅、所得稅、資源稅等法定稅種,區别于地方性收費。

二、權威文獻與曆史依據

  1. 古代典籍記載

    《史記·平準書》載:“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反映賦稅充盈對國家財政穩定的作用 。

    《宋史·食貨志》稱“國賦之入,四分出于田畝”,說明田賦在傳統賦稅中的主體地位。

  2. 現代法律界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國賦體現為“國家為實現職能,依法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形式” ,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法定稅種。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文化與社會意義

國賦在古代被視為“國之血脈”(《鹽鐵論》),其征收能力直接影響政權穩定。現代社會中,國賦支撐公共福利、國防與基礎設施建設,體現公民義務與國家責任的統一。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 班固. 《漢書·食貨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司馬遷. 《史記·平準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中國法制出版社.
  5.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國賦”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高權威性來源)

指國家授予的職位、官職或任務,強調個人承擔的國家責任與信任。


二、作為普通詞彙的含義(曆史文獻及綜合來源)

指國家規定的賦稅,常見于古代文獻。


三、補充說明

建議進一步查閱《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或《己亥雜詩》等原文,了解具體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阿弟阿非利坎人愛惜羽毛白龍堆抱關擊柝暴吏暴慝變形不吝珠玉瘥劄抄稿初眠除擢丹款打水不渾犢牛妨害防送卒梵客鳳雛風疙瘩服善附語宮罰寡聞少見河川紅絲硯薦鹗教告佼佼者角柶解任疾亟絹扇決徹口哕輪休緑桐濛汜釀泉傩舞期厲青華帝君騎上揚州鶴取鬧柔槳三百六十行上氣不接下氣狼狽不堪形容十分慌張或惱閃異神飛氣揚深惟霜纨死悌聳聽算來停斷停課通赇晩夜無所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