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詭異多變。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有《狂譎》篇,叙 王嚴光 詭異之行。 明 劉基 《蛟溪》詩:“大江揚濁瀾,鼉蜃恣狂譎。”
(2).狂妄狡詐。《舊五代史·梁書·羅少成傳》:“ 邠 、 岐 、 太原 終有狂譎之志,各以興復 唐 宗為詞,王宜自取神器,以絶人望。”
(3).猶狂怪。 明 唐順之 《跋異僧書心經碑後》:“雖 颠素 之奔放狂譎,比之此書,猶為拘攣繩墨而不能展矣。”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下》:“ 昌黎 而下,門戶競開, 盧仝 之拙樸, 馬異 之庸猥, 李賀 之幽奇, 劉叉 之狂譎,雖淺深高下,材局懸殊,要皆曲徑旁蹊,無取大雅。”
“狂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詭異多變
形容事物或行為奇特、難以捉摸,帶有非理性的變化性。例如明代劉基《蛟溪》詩中的“鼉蜃恣狂谲”,用此詞形容水族生物的奇異形态。
狂妄狡詐
指人性情傲慢且心懷詭計。如《舊五代史》提到“邠、岐、太原終有狂谲之志”,暗指對方表面擁護唐朝複興,實則圖謀不軌。
狂怪
形容言行超越常規,接近瘋癫或荒誕的狀态。明代唐順之評價書法時,用“奔放狂谲”對比張旭、懷素的風格,凸顯其不拘泥于傳統的特點。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文獻(如《封氏聞見記》《舊五代史》)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狂谲(kuáng jué)是一個形容詞,表示離奇怪異、荒誕不經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犬”和“言”,筆畫數是11畫。
《狂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寫法。在古代,字形是根據物象來構造的,所以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通過組合不同的字來表達。字形中的“犬”表示與狗相關,而“言”則表示與言語相關。将這兩個部首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狂谲”這個詞。
《狂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狂譎」。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和現代的有一些差别。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字形中的“言”部分寫作“訁”,而“犬”部分寫作“犭”。這也是因為字形的簡化和統一是在後來的漢字演變中逐步進行的。
1. 這個電影充滿了狂谲的幽默,讓觀衆捧腹大笑。
2.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狂谲怪異,讓人難以理解。
1. 狂妄:形容人非常自大、傲慢。
2. 谲詐:形容人說話騙人、不誠實。
3. 幽谲:形容景色、氛圍等陰暗、奇異。
1. 荒唐:形容事情無理、不合常理。
2. 奇異:形容非常奇特、不同尋常。
正常:與狂谲相對,表示符合常理、合乎情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