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蘊皆空的意思、五蘊皆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蘊皆空的解釋

五蘊:佛家語,指色、受、想、行、識。衆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蘊皆空"是佛教哲學核心概念之一,源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教義。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術語指構成人身心存在的五種要素(色、受、想、行、識)均無獨立自性,本質為空幻不實。

五蘊具體釋義如下:

  1. 色蘊:物質現象,包含人體器官與外界物質,如《成唯識論》所述"變礙為義",具有形質障礙的特性。
  2. 受蘊:感受作用,包含苦、樂、舍三種基本感受形态,源自感官接觸外境産生的情緒反應。
  3. 想蘊:概念形成,指對事物表象的認知與概念化過程,包含記憶與聯想功能。
  4. 行蘊:意志活動,包含造作善惡業的心理動能,《俱舍論》定義為"造作遷流"的心理運動。
  5. 識蘊:了别認知,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知覺系統的辨别功能。

"皆空"的哲學内涵,依據中國佛教協會《佛教常識答問》解釋,并非否定現象存在,而是強調諸法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這種空觀旨在破除衆生對"我"與"法"的執着,如《中論》所言"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權威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五蘊皆空”是佛教核心概念之一,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意為通過智慧觀照,認識到一切現象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本質無獨立自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五蘊的内涵

五蘊是佛教對身心現象的概括分類,包括:

  1. 色蘊:指物質現象,如身體、山河等一切有形實體。
  2. 受蘊:指感受,包括苦、樂、不苦不樂等情緒體驗。
  3. 想蘊:指概念與分别,如對事物名稱、特征的認知。
  4. 行蘊:指意志與造作,即驅使行為的心理動力。
  5. 識蘊:指識别與認知能力,如眼識、耳識等六種感官意識。

二、“皆空”的哲學内涵

三、修行意義

佛教認為,通過“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觀照,可超越對身心現象的執著,達到“度一切苦厄”的解脫境界。例如《心經》中觀自在菩薩的修行示範。

來源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自佛經原典及百科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五蘊的實踐方法,可參考《心經》原文或相關禅修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巴西侯勃騰騰不定不聊不吐不茹采獲禅燈長暮禅書城谯陳米陳冤出一頭地摧滅粹夷錯逆黨委大庭典谟俄測放绁構圖鬼伶精衮舄河龍和一黃齑白飯姜姜講宇驕堅激亢鏡潔竟使遇哨決不沮辱刻木為吏寬忍鈴轅昽昽買庸曼德琳馬靴辟如乾居起號清贍山廀生産工具生獠社錢水勢水陽熟是肆險攤損危閣穩笃笃五馬渡江無傷大雅遐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