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麾旌。纛,大旗。 漢 史氏 《吳淞光複軍紀略》:“ 蘇 、 狼 、 福 三鎮水陸各軍隊,亦鹹隸于 吳淞 光復軍麾纛之下。”參見“ 麾旌 ”。
“麾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huī dà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單字釋義
組合詞義
“麾纛”即由“麾”與“纛”并列組成,泛指古代軍隊中的旗幟,特指象征指揮權的大旗。
象征指揮權
該詞常用于形容軍隊或組織的指揮者,強調其統帥地位。例如《吳淞光複軍紀略》中記載:“各軍隊隸于麾纛之下”,即表示軍隊歸屬某位統帥的指揮。
曆史用例
古代軍隊通過麾纛的顔色、高度等傳遞指令,其存在不僅是物理标志,更承載着號令全軍的權威意義。
“麾纛”與“麾旌”含義相近,後者也指指揮旗,但“纛”更強調旗幟的規模與儀式性,多用于正式軍事場合。
“麾纛”既指具體的軍旗,也隱喻指揮者的權威,是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古代軍事術語。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吳淞光複軍紀略》等資料。
麾纛(huī dào)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既可以指代一種軍旗,也可以代表一種尺寸較大的旗幟或标志。這個詞有着獨特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字典的解釋,作為一個漢字詞,麾的拆分部首是韋,而纛的拆分部首是纟。麾的總筆畫數為21,其中韋的筆畫數為6,而纛的總筆畫數為22,其中纟的筆畫數為3。
麾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中國的戰争中,麾纛是一種重要的軍事标志,被用來指揮軍隊的行動和展示軍隊的威風。這種旗幟通常較大,上面繪有壯麗的圖案和标志性的标識,以便使士兵能夠迅速辨認出自己的陣營。
在繁體字中,麾纛的寫法保持不變。無論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能正确地表達這個詞的含義和拼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麾曾經是由麻和隹兩個部首組成的,纛則由由和巾兩個部首組成。這些變化是由于長期演變過程中字形的變化而導緻的,但這并沒有改變詞義和内容。
以下是一些使用麾纛的例句:
在進行組詞時,可以結合麾纛的意義來使用其他相關詞彙,例如:
與麾纛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旗幟、軍旗等。
麾纛的反義詞可能是平凡、普通等詞彙,因為麾纛通常象征着非凡和特殊的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