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寬松的言詞。《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君淹恤在外十二年矣,而無憂色,亦無寬言,猶夫人也。”
“寬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總結如下:
指寬松的言詞,通常指安撫或緩和情緒的言語。該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在《左傳》原文中,描述了一位君主流亡在外十二年,卻“無憂色,亦無寬言”,意指他既未流露憂慮,也未用溫言辭緩解周圍人的情緒,表現出性格的固執或缺乏變通。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場景,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左傳》相關篇章的完整背景,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譯本。
寬言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寬和豁達的說法。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寬”和“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寬”字的部首是宀,它有5個筆畫;
“言”字的部首是讠,它有7個筆畫。
來源:
《寬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蘇秦列傳》中。蘇秦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外交家,他擅長順應時勢,改變外交策略以求國家安穩。後來有人贊譽蘇秦的外交手腕為“寬言”。這個成語後來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意思,除了表示寬和豁達的說法外,還指代明察秋毫,能根據情況做出正确選取的智慧。
繁體:
《寬言》的繁體字是「寬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說文解字》中,對于“寬”的描述是“寛,大也”。而關于“言”的描述是“音辯狀也”。這個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意義相同。
例句:
1. 他的寬言使得在場的人們都感到非常舒服。
2. 明君寬言,使百姓無憂無慮。
組詞:
寬容、寬厚、寬敞、寬大。
近義詞:
達觀、開朗、豁達。
反義詞:
狹隘、偏激、刻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