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腳的意思、頓腳的詳細解釋
頓腳的解釋
跺腳。 唐 韓愈 《送窮文》:“言未畢,五鬼相與張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頓腳,失笑相顧。” 沙汀 《困獸記》二七:“她頓腳,她的眼淚不斷的奪眶而出。”《中國歌謠資料·不如從小喂小狗》:“打發三姐出了門兒,爹爹頓腳娘拍手,‘不如從小喂小狗’。”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腳的解釋 腳 ǎ 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腳心。腳掌。腳背。腳跟。腳步。腳印。腳法(指踢球、踢毽等的技巧)。腳鐐。腳踏實地(形容做事實事求是,不浮誇)。 最下部:腳注。山腳。牆腳。 剩下的廢料,渣
網絡擴展解釋
“頓腳”是一個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是“跺腳”,通常用來形容人在情緒激動時的肢體動作,常見于表達憤怒、焦急、懊悔等強烈情感。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詞義:以腳用力踏地,發出聲響。
- 拼音:dùn jiǎo(參考、2、7)。
2.使用場景
- 情緒表達:多用于負面情緒,如生氣(例句:“戚常雲氣得搓手頓腳”)、焦急(例句:“柳知府急的頓腳”)、悲傷或懊悔(例句:“青年人捶胸頓腳嗷嗷大哭”)。
- 動作描寫: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增強人物情感張力,如韓愈《送窮文》中“抵掌頓腳”。
3.近義詞與搭配
- 近義詞:“跺腳”是最直接的替代詞(參考、4)。
- 常見搭配:如“搓手頓腳”“捶胸頓腳”,多與其他動作連用,強化情緒狀态。
4.注意事項
- 與“頓足”的差異:兩者含義相近,但“頓足”更強調“足部動作”,而“頓腳”更口語化(參考)。
- 使用語境:需結合上下文,避免用于中性或積極情緒描寫。
5.文學與實例
- 古籍用例:唐代韓愈《送窮文》、清代《文明小史》均有相關描寫。
- 現代作品:沙汀《困獸記》中通過“頓腳”刻畫人物心理。
若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2、5中的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腳》一詞是指在生氣或不滿意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腳下用力地頓地一下的動作。拆分部首為“業”和“足”,部首筆畫分别為六畫和七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繁體字為「頓腳」。在古時候,「頓腳」的寫法中,「頓」字是由「頁」和「屯」組成,表示頭部和集聚的意思;「腳」則由「⾸」和「扌」組成,代表手和足部,合起來形象地描述此動作。一個例句可以是:“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頓腳表示不滿。”與“頓腳”相關的組詞有“頓足”、“頓挫”等。近義詞可能是“憤怒”、“生氣”,而反義詞可能是“平靜”、“沉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