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尺一诏的意思、尺一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尺一诏的解釋

诏書。 南朝 梁 吳均 《答蕭新浦》詩:“身紆丈二組,手擎尺一詔。” 唐 顧況 《和翰林吳舍人兄弟西齋》:“新裁尺一詔,早入 明光宮 。”參見“ 尺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尺一诏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诏書形式,其名稱源于書寫材料的形制規格,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禮儀内涵。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漢代皇帝頒布诏書時所用的一種特定規格的簡牍。因簡牍長度約合漢制一尺一寸(約25-26厘米),故稱“尺一诏”。此類诏書代表最高皇權,多用于重大政令或緊急軍務。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尺一”詞條釋義。

二、形制特征

  1. 材質規格:以竹木簡牍為載體,單片書寫,長度嚴格限定為“尺一”。區别于常規文書(如“尺牍”指普通書信),突顯皇命莊嚴。

    來源:王國維《簡牍檢署考》對漢代簡牍制度的考證。

  2. 書寫形制:單片獨立成文,首行标注“制诏”或“皇帝問”等擡頭,結尾加蓋玺印。因形制短小,内容需高度凝練。

    來源: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三章。

三、功能與用途

  1. 特權象征:僅限皇帝使用,臣下奏疏禁用此規格(臣民上書稱“尺一闆”以示區别),體現封建等級秩序。

    來源:《後漢書·李雲傳》載:“尺一拜用,不經禦省”,反映其專屬性。

  2. 緊急文書:多用于敕封、征調、密令等需快速傳遞的指令。如《漢書》載匈奴以“尺一牍”漢廷,側面印證其高效性。

    來源:《漢書·匈奴傳》及顔師古注疏。

四、曆史演變

東漢後隨簡牍制度衰落,“尺一诏”形制逐漸消亡,但“尺一”作為诏書代稱仍見于文獻(如唐宋詩詞),成為皇權的文化符號。

來源:呂靜《中國古代文書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對诏令載體變遷的論述。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鍊接(供延伸閱讀):

  1. 《後漢書·李雲傳》原文:

    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中華典藏網)

  2. 王國維《簡牍檢署考》電子版:

    國學大師文獻庫

  3. 漢代簡牍制度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尺一诏”是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尺一诏”指帝王下達的诏書,名稱源于其書寫載體的規格。根據記載,古代诏闆長度通常為一尺一寸(約25厘米),故以“尺一”代稱诏書,體現皇權的莊重性。

詞源與背景

  1. 名稱由來
    古代诏書多書寫于木牍或竹簡上,标準尺寸為一尺一寸(即“尺一”)。這種規格化的形式既便于保存,又象征帝王命令的權威性。
  2. “诏”的含義
    “诏”指帝王發布的命令文書,如所述,其核心功能是傳遞統治者的決策或指示。

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相關延伸

“尺一诏”是以文書尺寸命名的帝王诏書代稱,盛行于漢唐時期。其名稱、形式及使用場景,均體現古代中國對皇權儀軌的重視。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中引用的詩詞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椅並且槟樹長平褫官翠以羽自殘點景曡鼓東邊返炤風姿隔落構抉骨軟肉酥黃悔之不及溷入葷腥忽悠悠箭漏即墨牛盡全力勁威久袴卷梁慨慷栲栳圈闊灑灑蘭棹離罷邏主明悊閩南話南陽子潑婦起床清平官裘茸删約沈惡沈膇世谛世界紀錄獅子鼻疏密伺窺所由官擡杠泰昭突何王倪望鎮哇咬五鼎亨烏鵶下襯相聚先鳴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