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容怜恤。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前定录》:“宰臣 薛貽矩 ,自御史大夫百日拜相,性怀忠正,临莅端明,公事之间,每加宽悯。”
"宽悯"是一个由"宽"和"悯"组成的复合词,属于较为书面化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体现为以宽容之心体恤他人困境的深层人文关怀。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宽(kuān)
《说文解字》释为"屋宽大也",本义指空间广阔,引申为度量宏大、包容不苛责。《汉语大词典》标注其核心引申义为"度量宽宏;不严厉"(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00303)。
例证:《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强调以宽厚仁德待人。
悯(mǐn)
源自《孟子·公孙丑上》"悯其憔悴",本义为哀怜、体恤他人之苦。《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321)明确其含"同情、忧虑"双重情感维度。
例证:白居易《新制布裘》"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悯恤。
合成逻辑:"宽"强调行为态度(宽容不苛),"悯"侧重情感动机(体恤悲苦),二者结合形成以包容之心实施体恤的完整行为链。
虽现代汉语词典未直接收录"宽悯"词条,但通过古典文献与近义词系统可精准界定其语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释义
释为"宽恕怜恤",强调对他人过失或困境的包容性同情(上海辞书出版社,卷3,P. 1613)。
文献用例: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载"圣心宽悯,蠲租赈饥",指帝王因体恤灾民而减免赋税。
近义词系统佐证
宽悯融合二者,形成理性包容与情感共情的统一体。
该词集中出现于描述上位者对弱势群体施惠的语境:
在当代汉语中,"宽悯"升华为主流价值观中的高阶道德修养:
(注:因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词典收录有限,释义主要依据古典文献与权威工具书交叉印证。)
“宽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宽容怜恤,指对他人的错误、过失或不幸表现出理解与同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宽悯”由“宽”(宽容、宽厚)和“悯”(怜悯、同情)组合而成,强调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人的不足,并在情感上给予体恤。例如,后蜀何光远在《鉴诫录·前定录》中提到官员薛贻矩“每加宽悯”,即指其在处理公务时秉持宽厚与体谅。
部分解读将“宽悯”与佛教的“慈悲”联系,认为其包含仁爱与拔苦的深意,但这一关联更多属于延伸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鉴诫录》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罢官白豹白面书生帮闲抹嘴贝叶宫抪摆称当憆视赤鸡愁旅蠢人从马直寸辖制轮当头单利惮慑祷告蝶装多才多艺范形粪除风蒲附声吠影富寿工程寡默汉武帝河魁呵辟花锦世界黄符惑易燋龙温池戒劝口啍亏蟾连烽梁笱历运笠子啰哩慢书美俗民正浓厚散开沈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淑湫司事四物潭拖谭言微中推开天窗说亮话鼍鸣顽皮赖肉无牛捉了马耕田小条鞭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