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蕪。《墨子·耕柱》:“ 楚 四境之田,曠蕪而不可勝辟。”
“曠蕪”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kuàng wú,其基本含義指荒蕪,具體解釋如下:
字義構成:
引申義: 可比喻事物蕭條、不景氣,如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衰敗()。
文獻來源:
現代用法: 例如:“戰争結束後,這片曾經的沃土變得曠蕪無人。”
例:“村莊搬遷後,農田逐漸曠蕪,野草蔓延。”
例:“市場經曆動蕩後,一度繁榮的産業變得曠蕪。”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詞典的定義(來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墨子》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曠蕪》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荒蕪、荒涼、冷落、人迹罕至的意思。它形容地方空曠,沒有人煙,景象冷清寂寥。
《曠蕪》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曠的部首為日,全字共有六筆;蕪的部首為艹,全字共有七筆。
《曠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周易》中的一句話:“曠其盈虛,毋洩也。”意思是宜保持一種虛空而不可過度洩露。後來,這句話引申為描述荒涼草木叢生之景象,即“曠蕪”。
《曠蕪》的繁體字為「曠蕪」。
在古時候,我們所使用的漢字有些部分與現代有所差異。《曠蕪》在古代常被寫作「曠務」。
1. 這個廢棄的莊園已經被草木所覆蓋,一片曠蕪之地。
2. 這個城市的邊緣地區是一片曠蕪之地,幾乎沒有人居住。
1. 組詞:曠野、蕪雜、荒曠、草蕪。
2. 近義詞:荒蕪、寂寥、冷落。
3. 反義詞:繁華、熱鬧、熙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