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聲喏 ”。1.出聲應答。 宋 李綱 《靖康傳信錄》卷一:“﹝餘與 吳敏 撰數十語﹞俾閤門官宣讀,每讀一句,将士聲諾。”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乙·黃巢廟》:“山下人每聞廟内聲喏,若數百人受令唯諾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偷桃》:“﹝吏﹞少頃復下,命取桃子,術人聲諾。”《快心編三集》第八回:“ 張芳 跪領鈞旨,聲喏而去。”
(2).古人谒見官長或會見賓客時叉手行禮,同時揚聲緻敬之謂。 宋 方勺 《泊宅編》卷四:“一夕,公獨坐便齋,神聲諾而不見形。”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二:“王嘗春日遊後圃,見一老卒卧日中,王蹴之曰:‘何慵眠如是?’卒起聲喏,對曰:‘無事可做,隻得慵眠。’”《水浒傳》第四八回:“莊門上 杜興 看見有 楊雄 、 石秀 在彼,慌忙開了莊門,放隻小船過來,與 宋江 聲諾。” 清 徐士鸾 《宋豔·駁辨》:“舵工遽見 才仲 攜一麗人登舟,即前聲喏。”
“聲諾”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結合多個權威來源信息:
出聲應答
指通過聲音回應或承諾,常見于古代語境。例如在谒見官長、回應指令時,以聲音表達遵從或同意。
例:宋人李綱在《靖康傳信錄》中記載“将士聲諾”,即通過應答表示對命令的确認。
古代禮儀動作
古人行禮時,需叉手(雙手交叉)并高聲緻敬,兼具動作與聲音的禮節。此用法在宋代文獻中頻繁出現,如《水浒傳》中莊門守衛對宋江“聲諾”以示尊敬。
需注意,“聲諾”的禮儀用法多出現在古籍,現代日常較少使用;而作為成語或名字的延伸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聲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發出聲音的誓約或承諾。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聲和諾。
聲諾的部首是聲(shēng),它表示有關聲音的意義。聲諾的筆畫數為14,聲部的筆畫數為7,諾部的筆畫數為7。
聲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意義和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得到了延續。聲諾在古代文獻中的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描述古人發聲和作出誓約時。
聲諾的繁體字為聲諾,即将“聲”和“諾”換成了繁體的字形。在繁體漢字的使用地區,如台灣、香港等地,聲諾仍然是常見的詞彙。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聲”部的形狀較為簡單,與現代相似。而“諾”部則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它采用了當時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一定的差異。
1. 他聲諾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都會陪伴你。
2. 他的聲諾如同一面銅牆鐵壁,讓人相信他的誠意。
聲諾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諾言、諾約、允諾等。
與聲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發誓、保證、宣言等。而與聲諾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背信棄義、違約、食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