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牧的意思、邦牧的詳細解釋
邦牧的解釋
州長,刺史。 唐 高適 《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詩:“邦牧今坐嘯,羣賢趨紀綱。” 唐 李嘉祐 《冬夜饒州使堂餞相公五叔赴歙州》詩:“丞相過邦牧,清絃送羽觴。”
詞語分解
- 邦的解釋 邦 ā 國:友邦。鄰邦。邦交(國和國之間的正式外交關系)。邦國(國家)。邦人(本國的人)。 國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牧的解釋 牧 ù 放養牲口:牧童。畜牧。牧場。放牧。遊牧。牧民。牧歌。牧群。 治:牧民(治理人民)。 古代治民之官:州牧。 筆畫數:; 部首:牜;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邦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治理一方的地方長官或封疆大吏,相當于刺史、太守、州牧等官職。該詞由"邦"(諸侯封國、地方行政區域)和"牧"(本義放養牲畜,引申為治理、管理)組合而成,形象地比喻官員如同牧養牲畜般治理百姓與轄區。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構詞解析
- 邦:
- 本義指古代諸侯的封國。《說文解字》:"邦,國也。" 引申為泛指國家或地方行政區劃。
- 牧:
- 本義為放養牲畜。《說文解字》:"牧,養牛人也。" 引申為"治理、管理",如"牧民"即治理百姓。古代常以"牧"喻指地方長官,如"州牧"即一州最高行政長官。
- 邦牧:
- 複合詞,意為"治理邦國/地方的長官"。其構詞邏輯與"州牧""方牧"類似,強調對特定區域的統治職責。
二、曆史語境與文獻例證
"邦牧"一詞多見于漢魏至唐代文獻,特指州郡一級的最高行政官員,職責涵蓋賦稅、司法、教化與治安:
- 《後漢書·劉虞傳》:"朝廷以虞威信素著,拜為幽州牧……虞為邦牧,務存寬政。"(指劉虞任幽州牧時施行仁政)
- 唐代李峤《為朝集使绛州刺史孔祯等進考狀表》:"臣等叨居邦牧,職在親人。"(表明刺史作為地方長官需親近百姓)
- 《全唐文·授李師道檢校司空制》:"任重邦牧,寄隆藩維。"(強調地方長官維系國家穩定的重要性)
三、現代詞典釋義與權威參考
四、語義演變與現代認知
隨着曆史變遷,"邦牧"作為官職名稱已消失,但作為古漢語詞彙仍保留在典籍中。現代使用僅見于:
- 曆史研究:指代漢唐時期地方行政制度。
- 文學修辭:古詩文引用或仿古語境中的雅稱。
- 辭書收錄:權威詞典均将其列為曆史詞條,釋義集中于"地方長官"這一核心義項。
參考文獻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範晔. 《後漢書》. 中華書局.
- 董诰. 《全唐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
網絡擴展解釋
“邦牧”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邦牧”指州長或刺史,是古代地方行政長官的稱謂,主要用于唐代文獻中。其中,“邦”指國家或地區,“牧”本義為放牧,引申為治理、管理,組合後表示對某一區域的管轄者。
二、文獻例證
唐代詩歌中多次出現該詞:
- 高適《單父逢鄧司倉覆倉庫因而有贈》:“邦牧今坐嘯,羣賢趨紀綱。”
- 李嘉祐《冬夜饒州使堂餞相公五叔赴歙州》:“丞相過邦牧,清絃送羽觴。”
詩句中的“邦牧”均指地方長官,體現其職責與地位。
三、字義分解
- 邦:本義為諸侯封國,後泛指國家或地區(如“友邦”“鄰邦”)。
- 牧:原指放牧牲畜,引申為治理(如“荊州牧”為古代官職)。
四、擴展說明
“邦牧”作為曆史詞彙,現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或解讀唐詩時仍有參考價值。其近義詞包括“刺史”“州牧”等,均屬地方行政職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或《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巴俚筚篥餅餤部帳曹伍拆除程典沖州過府仇人相見,分外明白倒黴德士掉點兒風門藁砧給賜貴忙龜田和淳橫不拈豎不擡衡笄溷惑火齊鏡狐裘蒙茸見少踐踏記錄片,紀錄片金翅扇井室經緯儀競心略迹原心榴皮字末校漂白帡帏竅領訖籙窮巷仁民愛物熱食濡弱上岸識乘除詩會失控史前世世代代手松衰征爍爍檀腮通訊社讬財讬胎望衡忘機甕窩隱無底洞祆教孝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