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斷骨。《左傳·哀公二年》:“敢告無絶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
(2).喻悔恨之極。《後漢書·李固傳》:“昔 昌邑 之立,昏亂日茲, 霍光 憂愧發憤,悔之折骨。”
“折骨”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é gǔ(注音:ㄕㄜˊ ㄍㄨˇ),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斷骨
指字面意義上的骨頭斷裂。例如《左傳·哀公二年》記載:“敢告無絕筋,無折骨,無面傷,以集大事,無作三祖羞。”。現代用法中,如“失足折骨”即描述因意外導緻骨折(見例句)。
喻悔恨之極
引申為極度的悔恨或痛苦。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霍光因決策失誤而“悔之折骨”。
該詞在《左傳》《後漢書》等古籍中均有使用,體現了其曆史淵源。綜合多個來源,其核心含義穩定,但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折骨》是一個成語,形容對某人罪行嚴重到了讓人骨頭都要折斷的地步。它的使用場景通常是在描述某人犯下非常嚴重的罪行或惡行,對其表示極度的憤怒和譴責。
《折骨》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骨(骨),根據拆分部首獲取的偏旁部首,可以查到其相關的字詞。
《折骨》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折骨》一詞最早出自《史記·韓非子列傳》,這個成語出現在描述戰國時期的韓非子被關押在秦國監獄中。
《折骨》的繁體字為「折骨」,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差别。
在古代,漢字經曆了演變和變形。雖然《折骨》這個成語的意思沒有改變,但其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1. 這個殺人犯罪分子應該被************,他犯下的罪行已經達到了《折骨》的地步。
2. 這個腐敗官員已經屢屢犯罪,對于他的罪行,人們痛心欲絕,無不為他的《折骨》之惡行憤怒。
3. 這個惡霸對百姓殘暴無度,實在是罪大惡極,必須以法律手段徹底揭露他的《折骨》罪行。
與《折骨》相關的組詞包括:折劍、折桂、壓折、摧折等。
近義詞:罪孽深重、惡貫滿盈
反義詞:善行、仁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