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迹靜處的意思、息迹靜處的詳細解釋
息迹靜處的解釋
息:止息;迹:行迹,腳印;處:處所。要想不見行迹,隻有自己靜止不動。引申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詞語分解
- 息的解釋 息 ī 呼吸時進出的氣:鼻息。喘息。歎息。窒息。瞬息萬變。 停止,歇:休息。歇息。息怒。息兵。息事甯人。息止。平息。偃旗息鼓。 繁殖,滋生:休養生息。滋息。 音信:消息。信息。 兒女:子息。 利錢:息
- 靜處的解釋 .冷靜地立身處世。《晏子春秋·雜下六》:“且人何憂,靜處遠慮。”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權》:“故為君虛心靜處,聰聽其響,明視其影,以行賞罰之象。” 宋 周敦頤 《通書·聖學》:“靜處則明,
專業解析
“息迹靜處”是一個富有傳統文化意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停止活動,隱居在僻靜的地方,遠離塵世的紛擾。它描繪了一種主動退出世俗喧嚣,追求内心甯靜與精神超脫的生活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息迹:
- “息”:本義為呼吸,引申為停止、止息、休息。如《說文解字》釋:“息,喘也。”段玉裁注:“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引申義為停歇。
- “迹”:本義為腳印、痕迹,引申為行蹤、活動、事迹、功業等。如《莊子·天運》雲:“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指腳印是鞋子踩出來的,但腳印本身并非鞋子。
- “息迹”合義: 即停止活動,隱匿行蹤,不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祿或參與社會事務。意指主動從社會舞台隱退。
-
靜處:
- “靜”:指安靜、甯靜、平和,與“動”相對。如《禮記·大學》言:“靜而後能安。”強調内心的安定。
- “處”:指居住、停留、置身于某地。如《周易·系辭下》有:“上古穴居而野處。”
- “靜處”合義: 指居住在清幽僻靜、遠離喧嚣的地方。強調環境的安甯與内心的平和。
-
“息迹靜處”整體含義:
綜合兩部分,“息迹靜處”意指主動停止世俗活動,隱匿行蹤,選擇在安靜的地方居住生活,以達到避世隱居、修身養性、追求内心安甯的目的。它不僅僅指物理空間的轉移,更強調一種精神上的超脫和對喧嚣生活的摒棄。
二、 文化内涵與用法
- 道家與隱逸思想: “息迹靜處”的思想根源與道家哲學及中國傳統的隱逸文化密切相關。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返璞歸真”,認為遠離世俗紛争才能保全天性、體悟大道。如《老子》所言:“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雖非直接對應,但精神相通。曆代文人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其歸隱田園的行為正是“息迹靜處”的生動寫照。它體現了對功名利祿的淡泊和對精神自由的向往。
- 用法: 該詞常用于描述隱士、修道者或厭倦官場、世俗生活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帶有褒義色彩,象征着高潔、淡泊、追求内在精神價值。在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形容現代人暫時遠離繁忙工作、尋求片刻甯靜的狀态(雖非嚴格隱居)。
三、 權威參考釋義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息迹”的解釋包含“遁迹隱迹”之義;對“靜處”的解釋包含“安靜地居住”。綜合體現了該成語的核心含義——停止活動,隱居靜地。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最具權威性的工具書之一。
- 《辭源》(商務印書館): 雖未直接收錄“息迹靜處”詞條,但對“息迹”(如“息影”條關聯)和“靜處”的釋義,以及大量收錄的隱逸相關詞彙(如“遁世”、“栖隱”),為理解該成語提供了深厚的語義背景和文化語境支撐。《辭源》是探求詞語古義與源流的重要參考。
- 古典文獻印證: 該成語的精神廣泛見于古代典籍。如《莊子》中多次描述真人、聖人“居無思,行無慮”、“堕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追求與道合一的境界,可視作“息迹靜處”哲學思想的源頭。後世詩詞文賦中表達歸隱、求靜主題的作品不勝枚舉,均是其文化意涵的體現。
“息迹靜處”是一個凝練表達中國傳統隱逸思想的成語,意指主動停止世俗活動,隱匿行蹤,在甯靜之地居住生活,以達到避世、修身、養性的目的。它蘊含着深厚的道家哲學底蘊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是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出世”思想的一個重要詞彙。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大型辭書及相關的古典哲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
“息迹靜處”是一個出自《莊子·漁父》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詞義解釋
-
字面含義
- 息:止息、停止;
- 迹:行迹、腳印;
- 靜處:靜止不動、處于安靜的狀态。
合起來意為:要想不留下痕迹,隻有自己靜止不動。
-
引申義
比喻“要想不被人發現,除非自己不做(某事)”,即現代常說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出處與典故
出自《莊子·漁父》中的寓言故事:
有人因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腳印而拼命奔跑,結果跑得越快,腳印越多,影子也緊追不舍。莊子指出,此人愚昧至極,因為隻需“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迹”(待在陰處讓影子消失,靜止不動讓腳印停止),問題自然解決。
這一故事通過誇張的情節,說明解決問題需從根源入手,而非徒勞逃避。
用法與語法
- 語法功能: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處事相關的語境。
- 近義詞:處靜息迹。
- 現代應用:多用于勸誡他人不要試圖掩蓋行為,或強調隱蔽行為的難度。
補充說明
此成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因其蘊含的哲理,仍常見于文學或說理場景。其核心思想與《呂氏春秋》中的“掩耳盜鈴”有相似之處,均強調行為的自欺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漏班草碑頭碧虛材官校尉餐松啖柏朝社攢心麤粗單季稻大清踶趹多般風起浪湧挂戀慣匪古典舞蹈吭首花生子混踐艦日幾般節拍經痛舊家子撅頭船口笛口鋒口令老爺爺聯步曆齒陵兆藜莠鹵楯爐渣丕冒葡萄褐竊鈎盜國欺君罔上傾嶮全校軟頑如膠似漆上法閃爍其辭聖斷生日生殺之權绶帶鳥説得嘴筍皮鐵器時代投旗亡魂晚堂相謀先馬小兒強解事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