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童的意思、狂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童的解释

(1).轻狂顽劣的少年。《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孔颖达 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 朱熹 集传:“狂童犹狂且,狡童也。”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岂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鲜民,皆奏清庙之音。”

(2).指狂悖作乱的人。童,奴才。此为鄙称。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唐 韩偓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狂童容易犯 金门 ,比屋齐人作旅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狂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该词由“狂”与“童”两个语素构成:

  1. 本义:指狂妄无知的少年。其中“狂”表示性格放荡、不受约束,《说文解字》释为“狾犬也”,引申为纵情任性;“童”本指未冠的少年,后泛指年轻人。组合后多用于描述行为乖张、不守礼法的年轻人。
  2. 语用演变:最早见于《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此处“狂童”带有亲昵的戏谑意味。至唐宋时期词义转为贬义,如韩愈《送张道士》诗“臣有胆与气,不忍死茅菅。但令送君酒,如酌献我狂童”,指代桀骜不驯者。
  3. 现代用法:当代多用于文学语境,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彼等狂童,实不知家国大义”,强调对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批判。该词在方言中仍保留古义,如晋语区用以形容顽劣孩童。

注:文献依据来自《汉语大词典》(第2版)、《说文解字注》及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网络扩展解释

“狂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均可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依据:

一、指轻狂顽劣的少年

  1. 词义解析:
    “狂童”最初指性格轻佻、行为不羁的年轻男子,带有贬义。

    • 出自《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颖达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朱熹集传进一步解释:“狂童犹狂且,狡童也。”
    • 清代宋荦在《明遗民诗序》中亦用此义,形容放荡不羁的少男少女。
  2. 语境应用:
    多用于古代诗歌或文论中,表达对少年心性浮躁的批评或调侃。


二、指狂悖作乱之人(贬称)

  1. 词义演变:
    唐代起,“狂童”被引申为对叛乱者、暴徒的鄙称,其中“童”含“奴才”之意,强化了蔑视色彩。

    • 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写道:“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 韩偓《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云:“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2. 历史背景:
    这一用法常见于唐代政治诗文,多用于抨击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的反叛势力。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蓝凹凸花白宫霸世崩沸逼摄彩船餐玉成绩词费摧拉存赐大帝代沟丹脂點砌鼎沸断碛对床遏乐梵法风檐寸晷奋励份子脯燔浮光略影功料惯技毂碌碌恨入骨髓红羊劫虎体熊腰枷杻翦平家宅借筹金支倦怠跨海烂贱耒耨淩辱陋氓没巧不成话逆治潜火青镫荣褒散台声态甚好蛇吞象食藏梳裹螳臂挡车贴就危词魏堤蜗牛庐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