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童的意思、狂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童的解释

(1).轻狂顽劣的少年。《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孔颖达 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 朱熹 集传:“狂童犹狂且,狡童也。”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岂能使狂童怨女,放士鲜民,皆奏清庙之音。”

(2).指狂悖作乱的人。童,奴才。此为鄙称。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唐 韩偓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狂童容易犯 金门 ,比屋齐人作旅魂。”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狂童”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均可在古代文献中找到依据:

一、指轻狂顽劣的少年

  1. 词义解析:
    “狂童”最初指性格轻佻、行为不羁的年轻男子,带有贬义。

    • 出自《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孔颖达疏:“狂童,谓狂顽之童稚。”朱熹集传进一步解释:“狂童犹狂且,狡童也。”
    • 清代宋荦在《明遗民诗序》中亦用此义,形容放荡不羁的少男少女。
  2. 语境应用:
    多用于古代诗歌或文论中,表达对少年心性浮躁的批评或调侃。


二、指狂悖作乱之人(贬称)

  1. 词义演变:
    唐代起,“狂童”被引申为对叛乱者、暴徒的鄙称,其中“童”含“奴才”之意,强化了蔑视色彩。

    • 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写道:“臣有平贼策,狂童不难治。”
    • 韩偓《乱后却至近甸有感》诗云:“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
  2. 历史背景:
    这一用法常见于唐代政治诗文,多用于抨击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的反叛势力。


补充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二

狂童

狂童是指行为异常或情绪失控的年轻人。该词的拆分部首为犭和童,犭表示“犬”,童表示“儿童”。狂童的笔画数为9画。

《狂童》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李逵捉放曹》中的一句詞曲:“狂童别梦琪花儿开。”后来狂童逐渐演化为形容行为疯狂、反常的年轻人。

在繁体字中,狂童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较大差异。狂童在古代写作“狂僮”。这种写法中的“僮”是指年轻男子,与现代意义上的“童”相似。

例句:

他被人们称为狂童,因为他的行为总是出人意料而且极具冒险性。

组词:狂热、狂妄、童年、异童。

近义词:疯子、疯狂的年轻人。

反义词:冷静的年轻人、理智的青年。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