庋藏的意思、庋藏的詳細解釋
庋藏的解釋
收藏;置放。 清 黃宗羲 《<範熊岩先生文集>序》:“平日交遊之投贈,尺素行卷皆庋藏弗失。”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 乾隆 間,四庫書成,庋藏 文淵閣 。”
詞語分解
- 庋的解釋 庋 ǐ 置放,收藏:庋藏。緘庋。 放器物的架子:闆庋。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 藏的解釋 藏 á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 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 躲匿露 藏 à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 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庋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ǐ cáng,其核心含義為收藏、保存,尤其指對書籍、文物等物品的有序存放。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詞義:指将物品妥善安置或收藏,強調保存的規範性和系統性。常見于古籍、文獻或珍貴物品的管理場景中。
- 字形結構:根據《說文解字》,“庋”由“廣”(與建築相關)和“支”(表動作)組成,本義為“置放于特定場所”,後引申為收藏。
2. 文獻例證
- 清代黃宗羲在《範熊岩先生文集序》中提到“尺素行卷皆庋藏弗失”,指妥善保存書信文稿。
- 陳康祺《燕下鄉脞錄》記載四庫全書“庋藏文淵閣”,說明該詞常用于描述典籍的官方收藏。
3.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收藏、保存、貯藏。
- 差異:“庋藏”更強調系統性存放(如文獻歸檔),而“收藏”範圍更廣,可包括個人愛好;“貯藏”多指物資儲存,如糧食、貨物。
4. 使用場景
- 古籍管理:如博物館、圖書館對文物的整理與保存。
- 學術研究:描述文獻的整理過程,例如“庋藏的古陶瓷研究”。
5. 注意事項
- 易混淆詞:需與“弆藏”(jǔ cáng,同“收藏”)區分,兩者讀音不同但含義相近,現代多用“庋藏”。
- 現代應用:雖為書面用語,但在文史領域仍常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說文解字注》及清代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庋藏(guǐ cáng)的意思
《庋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隱藏、隱藏起來。指将物品或者事情放在某個地方,使其不被人所發現或看見。
拆分部首和筆畫
《庋藏》的拆分部首為“廣”和“藏”,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庋藏》是古代漢字詞語,據考古學家的研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繁體
《庋藏》的繁體字為「庋」字加上「藏」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庋」字符號寫作「歸」字加上「廣」字,而「藏」字的寫法則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他将重要的文件庋藏在保險箱中,以防止被他人偷竊。
2. 這個秘密被庋藏了許多年,直到最近才被揭開。
組詞
庋藏山、庋藏處、庋藏物
近義詞
隱藏、埋藏、躲藏
反義詞
展露、顯露、暴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