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遼闊。 唐 楊炯 《庭菊賦》:“佇閑庭之曠邈,對涼菊之扶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亭﹞東南俯臨極浦,備煙波曠邈之趣。” 鄭觀應 《盛世危言·邊防一》:“大海曠邈無垠,陸則有物産有城池……故陸路為天下所必争。”
(2).遼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兄曠邈無家,我夙夜代籌久矣。行當為君謀一佳耦。”
“曠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àng miǎo(注:部分網頁标注為“mò”,但更權威的古代文獻及現代詞典多采用“miǎo”)。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廣闊無垠、遼遠無邊,既可形容自然景觀的遼闊(如原野、大海),也可比喻思想、胸懷或意境的深遠開闊。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易經》,後經唐代文學發展,成為經典意象。清代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以“大海曠邈無垠”類比戰略視野,進一步擴展了其應用範圍。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相關文獻。
曠邈(kuang4 miao3)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描述廣闊而荒涼或遠離塵嚣的景象。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可以拆分成“日”部和“廣”部,兩個部首分别是“曰”和“廣”,它們分别表示“太陽”和“廣闊”。
曠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舊時人們透過詞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色的贊美。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曠邈一詞常常用來形容山河壯麗、風景秀麗的場景,這種景象常常帶給人們一種甯靜、宏大和神秘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曠邈的寫法為「曠邁」。繁體字保留了舊時代對漢字的書寫風格,筆畫繁多且形态複雜,更加凸顯了古老的文化氛圍。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曠邈一詞也有多種寫法,如「曠邁」、「況冇」等等,這些寫法乃是以文獻中的異體字或古代書法體系為基礎的特殊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曠邈的例句:
在組詞方面,與曠邈相關的詞語有“廣袤”、“浩渺”、“迥然”等等。這些詞語可以用來進一步描述廣闊、遼闊、獨特的景觀。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遼闊”、“空曠”、“廣袤”等詞與曠邈進行替換。這些詞語都有着類似的含義,用法上有一定的差别,但用來描述曠邈的景象都是非常恰當的。
反義詞方面,與曠邈相對的可以是“擁擠”、“繁忙”、“喧嚣”等。這些詞語用來形容繁華、擁擠、嘈雜的場景,與曠邈形成鮮明的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