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學的意思、俗學的詳細解釋
俗學的解釋
世俗流行之學。《莊子·繕性》:“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緻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宋 蘇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俗學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詞語分解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 學的解釋 學 (學) 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曆。學步邯鄲(譏諷人隻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專業解析
"俗學"是漢語中具有哲學批判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本體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世俗流行的學問",特指缺乏思想深度的學問形态。該概念蘊含雙重特質:表層性——停留在現象認知層面;功利性——以實用目的為導向,如《莊子·天地》所述"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的學術傾向。
二、曆史流變
該概念曆經三階段演化:
- 先秦起源:始見于《荀子·儒效》"俗儒""俗人"之辨,确立與雅正之學的對立關系
- 宋明發展:朱熹《朱子語類》斥為"記誦詞章之習",王夫之《讀通鑒論》批判其"锢人心于膏肓"
- 清代深化: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出"俗儒但循成法"的體制化批評
三、當代闡釋
現代哲學史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将其對應為"功利境界"的認知模式,強調其缺乏超越性價值追求的局限。文化學者餘英時《論天人之際》則指出這種學問形态"止于器物層面,未達道器合一之境"的認知缺陷。
網絡擴展解釋
“俗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世俗流行之學,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學問的膚淺或功利性。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世俗流行之學:指被大衆廣泛接受但缺乏深度的學問,可能局限于實用或表面知識。例如,《莊子·繕性》提到“繕性於俗學”批評用世俗之學修養心性,反而蒙蔽本真。
2.曆史出處與演變
- 先秦起源:最早見于《莊子》,認為俗學無法恢複人的天然本性(“謂之蔽蒙之民”)。
- 宋代發展:蘇轼在《送人序》中指出俗學“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強調其對人才的限制。
- 清代批判:魏源将俗學與“俗吏”對比,認為其危害更甚,體現對功利學問的反思。
3.特點與影響
- 局限性:注重實用而忽視深層思考,可能束縛思想發展(如蘇轼所言“窒人之耳目”)。
- 社會批判:古代文人常用此詞批評當時學風,呼籲回歸更純粹的學術追求。
4.例句與用法
- 古籍例句:“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蘇轼)
- 現代用法:可用于批判功利化教育或浮誇的學術風氣。
5.相關概念
- 反義詞:真學、聖學(未被明确提及,但可通過語境推斷)。
- 英文翻譯:部分資料譯為“folklore”,但更貼切或為“mundane studies”或“superficial learning”。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繕性》、蘇轼文集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白渖逼責唱名車府令遲巧出身黨首大衆文化雕瘵抵鬭冬大麥鵝溪白訪輯封狼富人侯趕腳的高溪高豔公積金宮月乖衷寡虞合擊合頭紅春賤胥界線鲸鲲就理枯雪爛石樂遊力言漫暗蠻觸酩酊爛醉旁路翹袖欺盜期期艾艾容濟杓建沈粹申展售迹爽理竦抃桃楫停斷頹虧頽陽塗徑僞蠶威駭威力五華無迹廂軍先壟硝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