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學的意思、俗學的詳細解釋
俗學的解釋
世俗流行之學。《莊子·繕性》:“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緻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宋 蘇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俗學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詞語分解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 學的解釋 學 (學) é 效法,鑽研知識,獲得知識,讀書:學生。學徒。學習。學業。學友。學者。學閥。學制。學曆。學步邯鄲(譏諷人隻知模仿,不善于學而無成就,亦作“邯鄲學步”)。 傳授知識的地方:學校(簡稱“學”
網絡擴展解釋
“俗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世俗流行之學,通常帶有貶義色彩,強調學問的膚淺或功利性。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世俗流行之學:指被大衆廣泛接受但缺乏深度的學問,可能局限于實用或表面知識。例如,《莊子·繕性》提到“繕性於俗學”批評用世俗之學修養心性,反而蒙蔽本真。
2.曆史出處與演變
- 先秦起源:最早見于《莊子》,認為俗學無法恢複人的天然本性(“謂之蔽蒙之民”)。
- 宋代發展:蘇轼在《送人序》中指出俗學“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強調其對人才的限制。
- 清代批判:魏源将俗學與“俗吏”對比,認為其危害更甚,體現對功利學問的反思。
3.特點與影響
- 局限性:注重實用而忽視深層思考,可能束縛思想發展(如蘇轼所言“窒人之耳目”)。
- 社會批判:古代文人常用此詞批評當時學風,呼籲回歸更純粹的學術追求。
4.例句與用法
- 古籍例句:“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蘇轼)
- 現代用法:可用于批判功利化教育或浮誇的學術風氣。
5.相關概念
- 反義詞:真學、聖學(未被明确提及,但可通過語境推斷)。
- 英文翻譯:部分資料譯為“folklore”,但更貼切或為“mundane studies”或“superficial learning”。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莊子·繕性》、蘇轼文集等原始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學的意思
俗學,是指以世俗、常規的學問或知識。具體來說,俗學是指人們所普遍學習的、關于生活常識、社會習俗、道德準則等方面的知識。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亻(人) + 學(子)
筆畫:10畫
來源
《俗學》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宋時期的《南齊書》。隨後,這一詞彙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繁體
繁體字為「俗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俗學」有多種寫法,其中一種是「俗學」。在繁體字中,這兩個字的寫法保持一緻。
例句
他對俗學的研究使他成為了該領域的專家。
組詞
學問、學生、學校、學術、學習
近義詞
常識、常見知識、民間學問
反義詞
經學、儒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