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禍幾 ”。指隱伏待發之禍患。《文選·鮑照<苦熱行>》:“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 李善 注:“《莊子》曰:‘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司馬彪 曰:‘言生以是非臧否交接,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 班固 《漢書》述曰:‘禍如發機。’” 唐 崔橹 《華清宮》詩之二:“障掩金雞蓄禍機,翠環西拂 蜀 雲飛。” 宋 陸遊 《書<賈充傳>後》:“禍機亂萌,伏於隱微。” 明 劉基 《烏生八6*九子》詩:“少年挾彈如流星,禍機潛發不見形。”《明史·倪嶽傳》:“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禍機漢語 快速查詢。
“禍機”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隱伏待發的災禍征兆或隱患,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由“禍”(災禍)與“機”(征兆、機關)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災禍的觸發機關”。其核心含義包括:
最早見于南朝鮑照《苦熱行》:“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描述明知危險仍涉險的境況。李善注引《莊子》與班固《漢書》進一步闡釋其“潛伏性”特點。
需注意,“禍機”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學術分析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其哲學内涵,可參考《莊子·齊物論》中關于“是非之機”的論述。
禍機(huò jī),意思是指事情的發展出現了可能導緻災禍的危險局勢或情勢。
禍(huò)的部首是示(礻),總計6畫;機(jī)的部首是木,總計6畫。
《禍機》一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中寫道:“吾前者嘗有禍機,曾不得先生。”在這裡,禍機被用來描述可能帶來災難的局勢。
禍機的繁體字是禍機。
在古代漢字中,禍的寫法為“禍”,機的寫法為“機”。
1. 他的任命對整個項目都帶來了禍機。
2. 這次事故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禍機。
禍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彙,例如:禍機叢生、禍機四伏。
與禍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禍端、風險、危機。
與禍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安穩、順利、平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