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禍幾 ”。指隱伏待發之禍患。《文選·鮑照<苦熱行>》:“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 李善 注:“《莊子》曰:‘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 司馬彪 曰:‘言生以是非臧否交接,則禍敗之來若機栝之發。’ 班固 《漢書》述曰:‘禍如發機。’” 唐 崔橹 《華清宮》詩之二:“障掩金雞蓄禍機,翠環西拂 蜀 雲飛。” 宋 陸遊 《書<賈充傳>後》:“禍機亂萌,伏於隱微。” 明 劉基 《烏生八6*九子》詩:“少年挾彈如流星,禍機潛發不見形。”《明史·倪嶽傳》:“天怒人怨,禍幾日深,非細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禍機漢語 快速查詢。
"禍機"是漢語中具有警示意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禍機"由"禍"(災禍)與"機"(關鍵、樞機)組合而成,最早見于《列子·天瑞》"禍機發于踵"的典故。《漢語大詞典》界定其本義為"緻禍的潛在因素",指潛藏的災禍根源或觸發災禍的關鍵節點(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
二、引申義解析 在語義演變中衍生出雙重内涵:
三、語用特征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警示性表述。現代漢語中保留着"暗藏禍機""禍機四伏"等成語,多用于揭示事物發展的危險性(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
注:引用來源均為國家權威辭書編纂機構公開發行的紙質版本,此處按用戶要求不提供網絡鍊接。
“禍機”是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隱伏待發的災禍征兆或隱患,具體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由“禍”(災禍)與“機”(征兆、機關)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災禍的觸發機關”。其核心含義包括:
最早見于南朝鮑照《苦熱行》:“生軀蹈死地,昌志登禍機”,描述明知危險仍涉險的境況。李善注引《莊子》與班固《漢書》進一步闡釋其“潛伏性”特點。
需注意,“禍機”屬于書面語,日常使用多出現在文學或學術分析中。如需進一步探究其哲學内涵,可參考《莊子·齊物論》中關于“是非之機”的論述。
哀激抱椠懷鉛别緻餐風露宿嗤怪子垂委大嘗箪食豆羹墊溺渎山二坊二七方羊風濤阜熙趕到高空槽汗粒核子能皇天後土環天降差江渡堅悍佳冶嗟重巾帼丈夫驚笑記誦酒甕舉一反三誇豪款單辣子麗空靈根淋瀝流人麻菲牟麥木牌攀和秋興讓德人神同嫉上德不德慎重世善堂疏辟陶植貼鋪土利亡形圍墾窩穰吳魁相授涎利遐庭西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