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詞。何況。《易·乾》:“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孟子·離婁上》:“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於 孔子 者也,況於為之強戰?”《史記·穰侯列傳論》:“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説,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於之臣乎!”
“況于”是古漢語中常見的連詞性結構,由副詞“況”與介詞“于”複合構成,主要表達遞進語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猶何況”,用于強調後文所述情況比前文更值得關注或更應發生,常見于反問句式。
從構詞法分析,“況”本義為“比拟”,引申出“更甚”的遞進義;“于”作為介詞引出比較對象,二者結合形成固定搭配。例如《孟子·萬章下》載“況于殺人以求之乎”,即通過反問強調“殺人求利”行為的荒謬性遠超前文所述普通過錯。
該詞組的語義特征包含三個層級: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其典型用法有兩種: ① 構成“況于...乎”句式,如《論語·為政》“況于其身以善其君乎” ② 連接對比性分句,如《左傳·隱公元年》“況君之寵弟乎”
需要注意的是,“況于”在現代漢語中已完全被“何況”替代,但在解讀古籍時仍需準确掌握其語法功能。王力《漢語史稿》統計顯示,該結構在先秦文獻出現頻率達0.73‰,漢以後逐漸衰減。
“況于”是一個文言連詞,主要用于遞進關系的句子中,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何況”,常以反問語氣加強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示在已有事實基礎上進一步推論,強調後文所述情況更應如此。例如《孟子》中“君不行仁政而富之……況于為之強戰?”,通過反問指出前文行為已不合理,後文行為更應否定。
結構特征
多與“而”“且”等詞搭配,形成“尚且……況于……”的句式。如《易經》例句:“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通過層層遞進強化觀點。
語境功能
用于反駁或強調邏輯必然性,常見于說理性文本。例如《史記》中通過“況于羁旅之臣乎”,突出特定群體的處境更值得關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引用古籍或仿古文體中。其功能多被“何況”“更不用說”等替代,例如:“普通人尚且難以承受,況于孩童?”(仿古表達)。
更多例句及完整解析可參考《漢典》及《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敗形步擔乘間投隙辭辯遞馱踧足蹲窩貳辭泛泊拂旦各扭兒共同市場過涉谷王何必绛天江元兼收并録交接機捕官計绌方匮赍赉今非昔比軍庫客家話曠無糧戶柳條立憲鹿淺緑螭骢沒影麋碎囊匣如洗盼念貧賤之交乾打壘乾窦祁劇秦碑碁聖區區将将潸泫山肴伸腳深要失衷雙靥豎櫃説闊豎人逃佚恬澹塗龜頹墜瓦棺猥巷文翁五政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