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爛。 宋 蘇轼 《跋姜君弼課冊》詩:“驚雷出火,喬木麋碎。”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 輿 拔劍倚栅木驅兵城中,飛大石正中其栅,及 輿 鎧甲,皆麋碎而壞。”
“麋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 suì,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含義
意為“碎爛”,指物體被徹底摧毀或破碎的狀态。
比喻義
常用于形容事物被摧毀得粉碎無存,毫無還原的可能,如形容戰争、災難後的慘狀。
蘇轼《跋姜君弼課冊》
“驚雷出火,喬木麋碎。”
描繪雷火擊中樹木,使其瞬間粉碎的場景。
文瑩《玉壺清話》
“飛大石正中其栅,及輿铠甲,皆麋碎而壞。”
描述巨石撞擊導緻栅欄和铠甲完全碎裂。
麋碎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麋鹿的角被打碎或破裂的情況。麋指的是一種野生的鹿類動物,生活在亞洲和歐洲地區。碎則表示分散、破裂的意思。因此,麋碎可以形象地描述麋鹿的角被打碎成碎片的情景。
麋碎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鹿(鹿的旁)和眉(眉的下面),這兩個部首分别代表了動物的身體和一種與眉毛相關的物體。由于部首的作用是給字詞賦予一定的類别或意義,因此鹿和眉都與它們所表示的事物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麋碎的筆畫數為19,其中鳥部部首(鳥字部)兩畫位于最前面,分别代表鳥類和刺。接着是鹿字部的11畫,最後是眉字部的6畫。從筆畫的順序和數目來看,麋碎的筆畫布局清晰,結構簡潔。
關于麋碎一詞的來源,目前尚無确切的記載。不過,根據漢字的發展演變曆史來看,麋碎很可能是古時人們用來描述麋鹿角被破裂的情況時形成的詞彙。由于古代狩獵文化的存在,人們對于麋鹿及其角的了解較為深入,因此産生了麋碎這個詞語。
麋碎的繁體寫法為麋碎。
麋碎作為一個漢字詞語,其古時候的寫法并無特殊之處,在古代使用的字形和現代基本相同。
1. 他們追趕的麋鹿角被獵人的箭破壞得麋碎了。
2. 麋陷:指麋鹿的蹄子陷入泥沼或深處無法自拔。
3. 康熙麋陷在泥沼裡,拼命抗拒,但最終仍然麋碎了。
麋碎的組詞:麋鹿、碎片、打碎、破裂。
麋碎的近義詞:角破、角斷、角裂。
麋碎的反義詞:完整、完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