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况于的意思、况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况于的解释

连词。何况。《易·乾》:“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孟子·离娄上》:“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 孔子 者也,况於为之强战?”《史记·穰侯列传论》:“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説,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於羈於之臣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况于”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性结构,由副词“况”与介词“于”复合构成,主要表达递进语气。《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犹何况”,用于强调后文所述情况比前文更值得关注或更应发生,常见于反问句式。

从构词法分析,“况”本义为“比拟”,引申出“更甚”的递进义;“于”作为介词引出比较对象,二者结合形成固定搭配。例如《孟子·万章下》载“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即通过反问强调“杀人求利”行为的荒谬性远超前文所述普通过错。

该词组的语义特征包含三个层级:

  1. 比较基础:承接前文已知事实
  2. 程度递进:突出后续情况的极端性
  3. 情感强化:通过反问引发听者反思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其典型用法有两种: ① 构成“况于...乎”句式,如《论语·为政》“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 ② 连接对比性分句,如《左传·隐公元年》“况君之宠弟乎”

需要注意的是,“况于”在现代汉语中已完全被“何况”替代,但在解读古籍时仍需准确掌握其语法功能。王力《汉语史稿》统计显示,该结构在先秦文献出现频率达0.73‰,汉以后逐渐衰减。

网络扩展解释

“况于”是一个文言连词,主要用于递进关系的句子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况”,常以反问语气加强表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表示在已有事实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强调后文所述情况更应如此。例如《孟子》中“君不行仁政而富之……况于为之强战?”,通过反问指出前文行为已不合理,后文行为更应否定。

二、用法特点

  1. 结构特征
    多与“而”“且”等词搭配,形成“尚且……况于……”的句式。如《易经》例句:“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通过层层递进强化观点。

  2. 语境功能
    用于反驳或强调逻辑必然性,常见于说理性文本。例如《史记》中通过“况于羁旅之臣乎”,突出特定群体的处境更值得关注。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引用古籍或仿古文体中。其功能多被“何况”“更不用说”等替代,例如:“普通人尚且难以承受,况于孩童?”(仿古表达)。

更多例句及完整解析可参考《汉典》及《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剌酒北辕适粤残剩鯧鯸长矛常因茶汤鸱跱楚大夫炊砂作饭楚酿词筒导吏东王父風致蜂至符别脯修干吊歌板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海外汉拜皓齿红唇鸿濑弘彰厚夜环境监测蛱蝶裙剑壁绛纱幔讲通阱室谨刻浸行狂疾联累敛心领先霾霃冥迹默改秣蹇撚指盘雕蚍蜉撼大木情涂清艳侵轶羣姓耎弱闰朝三九天刹海山雉史祸水渰老鼠死魂腯鸡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