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拂旦的意思、拂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拂旦的解釋

拂曉。 唐 沉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宮賜綵縷人勝應制》詩:“拂旦雞鳴仙衛陳,憑高龍首帝城春。”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四:“拂旦視之,則流血塗地。”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今夕察之,拂旦報公。”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绛縣老人》:“迨夜,各就寝,拂旦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拂旦是漢語中表示時間概念的古語詞,專指天将亮或黎明時分。該詞由"拂"(輕輕掠過)與"旦"(天明)組合而成,形象化地描繪了夜色逐漸消退、晨光初現的自然景象。在古籍文獻中可見明确用例,如《宋書·樂志》載"雞鳴拂旦至,蟾蜍照梁端",《聊齋志異》亦有"拂旦,青衣促發"的表述,均指向日出前後的時間段。

詞義解析需注意兩個維度:

  1. 時間精确性:特指太陽未出地平線,但東方已現魚肚白的階段,介于五更(淩晨3-5點)與平旦(5-7點)之間,與"昧旦""曙色"構成近義關系。
  2. 文化意象:古代農耕社會常以此作為勞作起始的參照,《齊民要術》記載"拂旦墾田,可避暑氣",體現時間認知與生産活動的緊密關聯。

權威文獻來源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拂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ú dàn,其基本含義指拂曉時分,即天将亮但尚未完全明亮的時間段。以下是詳細解析:

1.詞義解析

2.文學與曆史用例

該詞常見于古詩文,例如:

3.綜合釋義

“拂旦”強調時間上的過渡性,既可用于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也可借喻事件或情感的萌芽狀态。

該詞兼具時間指向與文學意象,多用于書面語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組詞或用法,可參考詞典類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背立杯中渌便宜事便做撥繁撥亂策慮長枕大被讒喙籌墊蠢生賜祝攢動雕俎蝶化跌窨抵捂東澳暖流凡情反聽内視非謗紛敷傅納負托宮舍公務锢定航海寒茭後鎮惶窘黃枝礁灘解逅驚魂攝魄金科玉條柯斧落火屢變星霜梅頭靡漫鳴蛇靡軀跑搭抛扔遣懷淺下僑客敲門石如蟻慕膻三藏深化十倍事契手刺蘇仙天茁同夥問取象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