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言善辯。《韓非子·亡徵》:“辭辯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從事者,可亡也。”《宋書·顔延之傳》:“上使問 續之 三義, 續之 雅仗辭辯, 延之 每折以簡要。”《金史·白華傳》:“汝辭辯,特以 合喜 、 蒲阿 皆武夫,一語不相入,便為齟齬,害事非細,今以汝調停之,或有乖忤,罪及汝矣。”
(2).巧妙的言辭。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待幹戈,聊用辭辯,片言而求三輔,一説而定五州。”
(3).言談,談吐。《史記·五宗世家》:“季年好音,不喜辭辯。為人吃。”《南史·張暢傳》:“ 孝伯 辭辯亦北土之美, 暢 隨宜應答,吐屬風流,音韻詳雅,風儀華潤, 孝伯 及左右人并相視歎息。”
“辭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
能言善辯
指人具備出色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辨能力,如《宋書·顔延之傳》提到“續之雅仗辭辯”,強調以言辭為優勢。
巧妙的言辭
側重于語言表達的精妙與策略性,例如南朝王融在《策秀才文》中提及“聊用辭辯,片言而求三輔”,形容以簡練言辭達成目标。
言談與談吐
泛指日常交流中的語言風格,如《史記》記載“季年好音,不喜辭辯”,體現對個人語言偏好的描述。
曆史典籍
《韓非子·亡徵》以“辭辯而不法”警示空有辯才卻無視法度的危害;《金史·白華傳》則記載了辭辯在政治斡旋中的作用。
古代人才考察
諸葛亮提出的“七觀法”中,“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将辭辯能力作為考察應變才能的重要标準。
“辭辯”既是對語言能力的描述,也隱含對言辭效用與道德邊界的思辨,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