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愚的意思、狂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愚的解釋

(1).狂妄愚昧。 漢 王充 《論衡·率性》:“ 堯 舜 為政,民無狂愚。” 明 方孝孺 《複鄭好義書》:“僕甚憫之,甚厭之,每自省察或蹈其失,以為狂愚之歸。”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此外頻與 歐 美 女子言之,皆笑吾之狂愚也。”

(2).書疏中亦用為謙詞。《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臣以狂愚,不知忌諱。” 宋 範仲淹 《饒州謝上表》:“狂愚之誠,進多冒死。” 清 吳敏樹 《與楊性農書》:“伏惟鑒其狂愚,少留意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古典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詞源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1. 基本解釋

    該詞由“狂”與“愚”組合而成。“狂”指行為放縱、性格偏激,《漢語大詞典》釋為“不受約束、超越常度”;“愚”則表心智蒙昧、缺乏理性,《王力古漢語字典》注為“遲鈍不明事理”。二字疊加後,形容人兼具狂妄與愚鈍的雙重特質,如《後漢書·列女傳》中“狂愚之人”即指既自大又缺乏判斷力的個體。

  2.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晏子春秋·谏下》載“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且妄為狂愚”,此處以自謙口吻表達反諷。漢代後逐漸形成穩定語義,唐宋文獻中多用于描述性格缺陷,如蘇轼《謝館職啟》稱“狂愚冒犯,固有常刑”,凸顯其負面評價色彩。

  3. 用法與例證

    在古漢語中多作形容詞或名詞性短語,既可直述人物品性(如《宋史·趙普傳》“臣狂愚直谏”),亦可用于自貶語境。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保留于研究文獻及古籍注解中,如中華書局版《資治通鑒》注釋引《舊唐書》時仍沿用該詞釋義。

引用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

網絡擴展解釋

“狂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狂妄愚昧,形容人行為既瘋狂又愚蠢,常帶有不顧常理、缺乏理智的特點。


二、詳細解釋

  1. 詞義構成

    • 狂:指瘋狂、狂妄,強調行為或性格的極端性;
    • 愚:指愚昧、愚蠢,側重智力或判斷力的不足。
      二者結合後,既包含“不理智”的沖動,也暗含“無知”的貶義。
  2. 謙詞用法
    古代書信用語中,常作為自謙之詞,表示“我雖愚笨莽撞,但仍冒昧……”的委婉表達,如《三國志》中諸葛恪所言:“臣以狂愚,不知忌諱”。


三、使用場景


四、曆史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楊阜傳》,用于描述東漢末年宦官楊阜專權亂政的行為,後逐漸演化為通用詞彙。


若需具體古籍例句或更多謙詞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笾铏簿列畜食氐羌發辣附同甘柘亘古根力共存鼓嚨胡鴻黃會合渾不比獲落禍谪鑒奧谏獵監守自盜嘄噭介石旌旃九變鋸工凱易可喜種口溜子樂眼緑天痲痹不仁模态推理鬧場拗捩漚田潛計青管青馭寝衣七事子鳅鳝绮榭契友榷會苒嫋如律令散輩聲納刷毛雙成霜拳松鼯歲運俗例陶津甜鞋凈襪違欠躗言無全五鑿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