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附同的意思、附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附同的解釋

謂結黨同謀。《後漢書·方術傳序》:“ 鄭興 、 賈逵 以附同稱顯, 桓譚 、 尹敏 以乖忤淪敗。”《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四年》:“又中黃門 南陽 王康 ,先為太子府史,及 長樂 太官丞京兆 王國 等并附同於 程 。” 胡三省 注:“附同者,既相黨附,又與之同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附同”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依附他人觀點并予以贊同,通常含被動性語義色彩。根據權威辭書釋義及語用分析,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1. 基本釋義

“附同”由“附”與“同”組合而成。“附”本義為依附、附和,《說文解字》釋“附,附婁,小土山也”,後引申為依附他物;“同”表示認同、一緻。二字結合後,詞義側重“因附和而認同”,常見于對他人主張不加辨析的追隨行為。例如《漢語大詞典》第12卷(商務印書館,2001年)收錄該詞,釋義為“猶附會;附和”。

2. 詞源與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文獻,如《魏書·李彪傳》載“附同李沖,摧抑豪貴”,指官員依附權臣意見。唐宋時期多用于政論場景,如宋代朱熹《答陳同甫書》批評“附同雷俗之論”,強調盲從流俗的負面意義。近現代文學中逐漸淡出日常使用,轉為書面語。

3. 語義辨析

與近義詞“附和”相比,“附同”更強調“因依附而産生認同”的因果關系,隱含對主體獨立性的削弱。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評史家“附同修史,失其裁斷”,即批判喪失獨立判斷而趨同主流的行為。

4. 當代語用特征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批評、政治評論等正式語境。例如在社會科學論文中,學者可能指摘某理論“附同西方話語體系”,此時詞義帶有批判性,暗示缺乏原創性思考。

網絡擴展解釋

“附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結黨同謀,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通過依附他人形成黨派,并共同參與謀劃(通常帶有貶義)。《後漢書·方術傳序》提到“鄭興、賈逵以附同稱顯”,即兩人因依附權貴并參與同謀而顯達。

  2. 經典出處與用法

    • 《資治通鑒·漢安帝延光四年》記載“王康、王國等并附同于程”,胡三省注釋:“附同者,既相黨附,又與之同謀。”
    •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鬥争中的群體勾結行為,強調“依附”與“共謀”的雙重性。
  3. 其他領域引申義(較少見)
    現代部分語境中,“附同”可能引申為依附并協同作用,如科學研究中描述物質間的黏附與協作關系(例:“幹擾細菌的黏附,同時表現免疫調節作用”)。但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注意:現代漢語中“附同”已非常用詞彙,建議優先使用“結黨”“共謀”等現代表述,或在引用古籍時保留原詞。

别人正在浏覽...

百畦憋懆殘缺不全秤心赤犮赤閑白閑躊伫打手印登月艙鼎族恩德如山二豎糞筐改絃割酒官塘大道鼓子花黃耳傳書黃六卉服金鳳寖壞機聲救生船駿澤局蹄冷吟淩飛漏掐靡屑内録佞給女樂蓬蒿骈屍千金一壺輕薄無行騎郵權備仍仍瑞禾沙尾聖果守寸束檢四沖歲鑰太煞挺拔頭癢搔跟屠岸推述五窮無私有弊仵作涀水笑溶溶小幼薪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