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铏的意思、笾铏的詳細解釋
笾铏的解釋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兩種盛器名。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孝孫來享,來拜廟庭。陟堂進室,親登籩鉶。” 明 李東陽 《大行皇帝挽歌辭》之二:“聖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經。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飾舊籩鉶。”
詞語分解
- 笾的解釋 笾 (籩) ā 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果品等的竹器。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铏的解釋 铏 (鉶) í 古代盛羹的小鼎,兩耳三足,有蓋。 指肉菜羹。 古通“硎”,磨刀石。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笾”和“铏”均為中國古代禮器名稱,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禮儀場合,具體含義如下:
笾(biān)
- 定義:古代竹制盛食器,形似高腳盤,用于祭祀或宴會時盛放果品、幹肉等食物。
- 特點:
- 材質為竹編,表面常塗漆裝飾。
- 與“豆”(木制或陶制容器)功能相似,但笾專盛幹物,豆多盛濕物。
- 《周禮》記載其為“六器”之一,屬禮制重要組成部分。
铏(xíng)
- 定義:古代盛羹的青銅器,形似小鼎,有三足兩耳,多用于祭祀或宴席。
- 特點:
- 材質多為青銅,後亦有陶制。
- 用于盛放肉羹、菜羹等帶湯汁的食物。
- 《儀禮》中常與笾、豆等禮器并列使用,體現周代禮器制度的規範性。
文化意義
兩者均為周代禮樂制度的典型器物,體現古代“禮以器成”的思想。笾铏的形制、用途及擺放規則,反映了等級制度與祭祀禮儀的嚴謹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考古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笾铏(biān zhē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笾”和“铏”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笾的部首是竹字旁,由5畫組成;铏的部首是金字旁,由12畫組成。
來源:笾铏一詞的來源不明确,可能是古代用來擺設餐桌的一種器皿的名字,也可能是某種祭祀活動中所用的一種器具。
繁體:筆粵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笾铏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但詳細的古代寫法已不太清楚。
例句:笾铏作為一種古代器皿,在古代宴席上被廣泛使用。
組詞:笾铏并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目前沒有常見的與笾铏意義相近的詞語。
反義詞:目前沒有常見的與笾铏意義相反的詞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