笾铏的意思、笾铏的詳細解釋
笾铏的解釋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兩種盛器名。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孝孫來享,來拜廟庭。陟堂進室,親登籩鉶。” 明 李東陽 《大行皇帝挽歌辭》之二:“聖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經。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飾舊籩鉶。”
詞語分解
- 笾的解釋 笾 (籩) ā 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果品等的竹器。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 铏的解釋 铏 (鉶) í 古代盛羹的小鼎,兩耳三足,有蓋。 指肉菜羹。 古通“硎”,磨刀石。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笾铏(biān xí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特指古代祭祀或宴飨時使用的兩種重要禮器。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一、笾 (biān)
- 本義:古代竹制、木制或陶制的祭祀、宴享時盛放果品、幹肉等食物的高腳容器。形似豆,但通常有蓋,且因盛放幹物,早期多用竹編,故從“竹”部。
- 形制與用途:笾為禮器“八簋”之一,屬豆器類,但專盛無汁的幹物。《周禮·天官·笾人》鄭玄注:“笾,竹器如豆者,其容實皆四升。”(來源:《周禮·天官·笾人》)主要用于宗廟祭祀、朝聘宴享等隆重場合,盛放棗、栗、桃、菱、脯、糗餌等幹物或點心。
- 文化内涵:象征敬獻與禮儀規範,是古代禮樂制度中體現等級秩序的重要器物。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笾豆,食器,而施于祭祀,亦通謂之彜器。”(來源:孫诒讓《周禮正義》)
二、铏 (xíng)
- 本義:古代盛放羹湯(主要是菜羹、肉羹)的青銅食器或禮器。通常有三足或圈足,兩側有耳,或有蓋。
- 形制與用途:屬鼎類的一種,但形制較小,專用于盛放和味的羹。《儀禮·公食大夫禮》鄭玄注:“铏,菜和羹之器。”(來源:《儀禮·公食大夫禮》)主要用于祭祀和高級别宴飨(如天子宴請諸侯、大夫),常與鼎、豆、簋等禮器組合使用。
- 文化内涵:代表對神靈或賓客的至誠奉養,是“食禮”中不可或缺的器皿,體現“和味”與“養賢”之意。《禮記·禮運》:“陳其犧性,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其中“鼎俎”即包含铏類器。(來源:《禮記·禮運》)
三、笾铏 (biān xíng) 合稱
- 詞義:泛指祭祀、宴享時盛放食物的各類禮器。“笾”代表盛幹物的禮器,“铏”代表盛羹的禮器,合稱則涵蓋主要的食器類别。
- 使用語境:常用于描述古代隆重的祭祀或宴飨場面,強調禮儀的完備與莊重。《清史稿·禮志》載祭祀陳設:“牲俎、笾铏、簠簋、尊彜之屬,各以其序。”(來源:《清史稿·禮志》)指代整套祭祀用的飲食器具。
- 象征意義:作為禮器的代稱,象征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的虔誠以及宴飨的規格等級,是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四、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笾铏”一詞已非常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代禮制、文物考古或曆史文獻的語境中,作為特定曆史器物的名稱或禮制文化的象征符號出現。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機構收藏有大量此類實物。(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藏品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笾”和“铏”均為中國古代禮器名稱,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禮儀場合,具體含義如下:
笾(biān)
- 定義:古代竹制盛食器,形似高腳盤,用于祭祀或宴會時盛放果品、幹肉等食物。
- 特點:
- 材質為竹編,表面常塗漆裝飾。
- 與“豆”(木制或陶制容器)功能相似,但笾專盛幹物,豆多盛濕物。
- 《周禮》記載其為“六器”之一,屬禮制重要組成部分。
铏(xíng)
- 定義:古代盛羹的青銅器,形似小鼎,有三足兩耳,多用于祭祀或宴席。
- 特點:
- 材質多為青銅,後亦有陶制。
- 用于盛放肉羹、菜羹等帶湯汁的食物。
- 《儀禮》中常與笾、豆等禮器并列使用,體現周代禮器制度的規範性。
文化意義
兩者均為周代禮樂制度的典型器物,體現古代“禮以器成”的思想。笾铏的形制、用途及擺放規則,反映了等級制度與祭祀禮儀的嚴謹性。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鹌鹑餶飿兒本營标度蔽柨伯德不可理喻布讓察辯闡導徹編城牙馳勑大茴香倒盤獨樹耳蔔法定繼承煩惑繁細鳳引九雛黼黻文章斧質宮貂恒山蛇和通鴻晖嘩啦滑嘴溷浸貨架火球夥頭軍谏獵蛟患謹小集釋君國逵穴拉稿詈诘裡宴祿田墓石沛若掊冒遣閑妾婦奇光異彩侵恣生果侍侯屬草稾碳化矽譚言微中天龍填盈貼旦鄉從曉籌枭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