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旃的意思、旌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旃的解釋

泛指旗幟。《後漢書·劉玄傳論》:“旌旃之所撝及,書文之所通被,莫不折戈頓顙,争受職命。”《北史·隋紀上·高祖文帝》:“旌旃舟檝,橫亘數千裡。” 明 王世貞 《将軍行》:“紅顔夫人婦,懸首映旌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旌旃(jīng zhān):泛指旗幟,常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儀仗中的旗類物件。該詞由“旌”和“旃”兩個單字組成,均為古代旗幟的專稱。


二、字義解析

  1. 旌(jīng)

    • 本義:古代旗杆頂端裝飾彩色羽毛的旗幟,後泛指普通旗幟。
    • 引申義:表彰(如“旌表”)。
  2. 旃(zhān)

    • 本義:赤色曲柄的旗。
    • 其他含義:同“氈”(毛織物);文言助詞,相當于“之焉”。

三、古代用例

  1. 史書記載

    • 《後漢書·劉玄傳論》提到“旌旃之所撝及”,形容旗幟覆蓋的範圍。
    • 《北史·隋紀上》用“旌旃舟檝,橫亘數千裡”描述軍陣的宏大場面。
  2. 詩詞引用

    • 唐代崔湜《送梁卿王郎中使東蕃吊冊》:“贈冊綏九夷,旌旃下雙阙。”
    • 杜審言《送崔融》:“旌旃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旌旃”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于營造曆史感或修辭效果。

如需更詳細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旌旃

旌旃(jīng zhā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旌”和“旃”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旌”字的部首是“方”,表示“旗幟”的意思;“旃”字的部首是“羽”,表示“羽毛”的意思。

筆畫:“旌”字由五畫構成,筆畫順序依次為橫、豎、橫、豎、撇;“旃”字由九畫構成,筆畫順序依次為豎、撇、點、撇、捺、提、捺、彎鈎、橫。

來源:“旌旃”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小戎》:“朋友攸攸,言旌旃之盛。”在古代,旌旃是指國家舉行慶典或戰争中所使用的旗幟和旗幡,用于标示軍隊或者紀念重要場合。

繁體:在繁體中,“旌旃”字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旌的上半部分叫做“亭”,下半部分叫做“一”。而旃的上半部分叫做“一”,下半部分是“羽”。

例句:

1. 風吹動旌旃,瞬間揭開了明天的序幕。

2. 他手舉旌旃,莊嚴地迎接進入會場的領導。

組詞:

1. 旌旗(jīng qí):指國家或軍隊使用的旗幟。

2. 旌表(jīng biǎo):古代官員頒發給有功之人的榮譽表彰。

3. 旌德(jīng dé):指有道德風範的人或行為。

近義詞:旌旗、旗幟、大旗。

反義詞:無旗、平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