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氐羌的意思、氐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氐羌的解釋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 氐 族與 羌 族的并稱。都居住在今西北一帶。《詩·商頌·殷武》:“自彼 氐 羌 ,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孔穎達 疏:“ 氐 羌 之種, 漢 世仍存,其居在 秦 隴 之西。”《荀子·大略》:“ 氐 羌 之虜也,不憂其係壘也,而憂其不焚也。” 楊倞 注:“壘讀為纍。 氐 羌 之俗,死則焚其屍,今不憂虜獲,而憂不焚,是愚也。” 三國 蜀 劉禅 《複諸葛亮丞相诏策》:“降集 氐 羌 ,興復二郡。威震兇暴,功勳顯然。”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 姜 ,姓也,逋子為 氐 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氐羌是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兩大族群名稱,最早見于甲骨文與《詩經》等先秦文獻。從詞源學角度分析,"氐"字本義指低平之地,引申為定居農耕族群;"羌"字從羊從人,表牧羊之族,二者合稱既體現地理分布特征,又反映經濟形态差異。

據《說文解字》考釋,"氐"在甲骨文中作植物根柢之形,後轉指隴蜀地區的山地部族;"羌"則被《後漢書·西羌傳》明确記載為"三苗之後,姜姓之别"。兩族在商周時期長期活躍于河湟流域至岷江上遊,形成半農半牧的共生關系。

從語言系屬看,學界依據《華陽國志》等史料,認為氐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族則保留更多古羌語特征。二者在秦漢時期逐漸分化,氐人建立仇池、前秦等政權,羌人發展出牦牛、白馬等部落聯盟,共同構成藏緬語族先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考古發現印證《漢書·地理志》記載,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紋飾,與《羌族史詩》中記載的羊角圖騰高度吻合,佐證氐羌族群在新石器時代已形成獨特文化體系。這種文化特征通過《山海經》等典籍傳承,至今在川西北羌寨建築中仍有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氐羌”是我國古代西北地區兩個重要少數民族氐族與羌族的并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氐羌”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商頌·殷武》的“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指代古代西北地區的氐族和羌族族群。兩族關系密切,常被連用,但漢朝後逐漸分稱,氐族多居西南部,羌族則分布更廣,延伸至西域。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與分布
    氐羌族群可追溯至上古時期,以甘青高原為發源地,後向西南、中原遷徙。氐族以培育羊種著稱,後與漢族雜居,形成農耕文明;羌族則保留遊牧傳統,分支形成吐蕃、彜族等民族。
  2. 政權與文化
    氐族曾建立前秦、仇池國等政權,參與“五胡亂華”,後逐漸漢化;羌族在陝南、隴南等地活動頻繁,留下“甯羌”等地名。兩族均對漢藏語系民族的形成有深遠影響。

三、文化象征

成語“氐羌”引申為“忠誠可信賴的對象”,源于兩族在曆史上被視為勇敢、團結的代表。例如《荀子·大略》記載氐羌重視火葬習俗,反映其獨特信仰。

四、現代關聯

現今納西、白、普米等民族被認為是氐羌後裔,其服飾、習俗保留古風。雲南、四川等地的“民族走廊”仍可見其文化遺存。

如需進一步了解氐羌族群的遷徙路線或具體文獻記載,可參考《甯強縣志》《略陽縣志》等地方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辦公室自動化邦域保殖博聞彊志材理谄巧春頒大沖搭挂冬霰多藝多才飜爾方執番紙風濤輔國拂逆感羨龜毛海洋島寒殿黑劫鹖蘇僭侈蹇行教條酒有别腸棘圍鎖院卷箨鈞播靈徵六駁廬垩駱驿不絶貓牛渺不足道甯平偶或平火辟邪锵鎯契弟耆羸熱語山崩地坼上味石砌時暫澌滅四輸俗家筍尖探揣歎嘉僮史酴米王屋挖肉補瘡線蝦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