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黃帝 。《文選·幹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 鴻黃 世及,以一民也。” 李善 注:“《左氏傳》 史克 曰:‘昔 帝鴻氏 有不材子。’ 杜預 曰:‘ 帝鴻 , 黃帝 也。’”一說 鴻 ,指 帝鴻氏 ; 黃 ,指 黃帝 。 帝鴻氏 為繼 黃帝 者。參閱 宋 羅泌 《路史·後紀六·帝鴻氏》。
“鴻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考據的詞彙,其含義主要依據古代文獻存在兩種解釋:
1. 單一指代黃帝
根據《文選·幹寶〈晉紀·論晉武帝革命〉》中的記載,“鴻黃世及,以一民也”,李善在注釋中引用杜預觀點,明确将“帝鴻”等同于黃帝。這種解釋認為“鴻黃”是黃帝的别稱,屬于古人對同一人物的不同命名方式。
2. 分指帝鴻氏與黃帝
另一種說法出自宋代羅泌的《路史》,認為“鴻”指帝鴻氏(即少昊),而“黃”指黃帝,且帝鴻氏是繼承黃帝地位的統治者。這種解讀将兩者視為前後相繼的兩位上古帝王,反映了古代世襲制度的觀念。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籍研究領域。需注意不同文獻對“帝鴻氏”的界定存在分歧,部分學者認為帝鴻氏可能是黃帝部族的分支或别稱,而非獨立個體。建議結合《左傳》《路史》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據。
《鴻黃》這個詞可以指代古代帝王的威嚴和尊貴,也可以形容事業或事物的壯麗和輝煌。它蘊含了至高無上、浩大磅礴的意義。
《鴻黃》這個詞的部首是鳥(鳥部),拆分成鳥+黃兩個部分。其中,鳥部部首對應的拼音是“niǎo”,黃對應的拼音是“huáng”。
根據部首和筆畫的拆分,鳥部對應的筆畫數是2,黃對應的筆畫數是11,因此《鴻黃》總共有13個筆畫。
《鴻黃》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鴻雁之什》中的《鴻雁》一詩中:“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歸,百兩禦宇。”文中的“鴻雁”後來演變成了“鴻黃”,成為了帝王的象征和威嚴的代名詞。
繁體字“鴻黃”保留了《鴻黃》的原始形态,并在一些地區或特定場合中使用,如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等。
古時候《鴻黃》的寫法較為簡化,以篆書及金文為主要形式。這些古代字形更加象形,線條直觀簡潔。然而,現代常用的漢字寫法在演化過程中逐漸進行了規範化、标準化,形成了我們現今所見的字形。
1. 他的事業發展迅猛,已經取得了鴻黃的成就。
2. 這座城市迎來了鴻黃時代,經濟騰飛,人民生活富裕。
組詞示例:鴻鹄、黃昏、鴻運、黃金、鴻門、黃河。
近義詞有:盛大、浩大、輝煌、壯麗。
反義詞有:低微、黯淡、平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