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庇蔭的地方。音,通“ 陰 ”。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比喻隻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杜預 注:“音,所茠蔭之處,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孔穎達 疏:“言鹿死不擇庇蔭之處,喻己不擇所從之國,欲從 楚 也。”《後漢書·皇甫規傳》:“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亦作“ 鹿死不擇廕 ”。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三》:“不則,職之重命,必且重於官,鹿死不擇廕,微臣有褫,無以加焉,在台臺必有大不忍者。”
“鹿死不擇音”是一個源自《左傳》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漢典》等權威詞典。
《鹿死不擇音》是一個成語,意指鹿死後不會産生聲音。使用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在重要的時刻或關鍵的時刻,人們不發出聲音,表示對事情的不關心或不重視。
《鹿死不擇音》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鳥」「心」「口」「立」「又」,總共有17個筆畫。
《鹿死不擇音》這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劉尹忠烈文集》一書中,是南宋時期的作品。成語中的「鹿死」指的是鹿因死亡而不再向前奔跑,「不擇音」則表示沒有發出聲音。
在繁體字中,成語的寫法為「鹿死不擇音」。
在古時候,「鹿死不擇音」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意義和用法相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規範的改變,古時候的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不再使用。
1. 在關鍵時刻,他鹿死不擇音,對事情一點兒都不在意。
2. 這個項目的重要性他完全鹿死不擇音,看起來毫不關心。
組詞:鹿頭燕尾、鹿車共挽
近義詞:漠不關心、不聞不問
反義詞:積極關注、主動參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