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庇蔭的地方。音,通“ 陰 ”。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比喻隻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杜預 注:“音,所茠蔭之處,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孔穎達 疏:“言鹿死不擇庇蔭之處,喻己不擇所從之國,欲從 楚 也。”《後漢書·皇甫規傳》:“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亦作“ 鹿死不擇廕 ”。 明 袁宏道 《乞改稿三》:“不則,職之重命,必且重於官,鹿死不擇廕,微臣有褫,無以加焉,在台臺必有大不忍者。”
鹿死不擇音
“鹿死不擇音”出自《左傳·文公十七年》,本義指鹿在瀕死時無暇選擇庇蔭之所,比喻人在危急關頭或面臨絕境時,往往無暇顧及細節或選擇最優方案,隻能倉促應對。
“音”通“蔭”,指樹蔭、庇護所。鹿被獵殺時因生命危急,來不及挑選安全的藏身之處,引申為人在緊要關頭難以周全考量。
強調極端情境下,生存本能會壓倒理性選擇,暗含對困境中人的處境的理解與同情。
描述被迫倉促決策(例:“公司資金鍊斷裂,鹿死不擇音,隻得接受苛刻條款”);
感慨身不由己的困境(例:“他當時病重,鹿死不擇音,匆忙賣了祖宅”)。
典故源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家緻晉國書信:“鹿死不擇音,铤而走險,急何能擇?”(《左傳》),以鹿喻指小國在強國逼迫下的生存困境,後成為經典成語。
現多用于文學、評論中,強調壓力下的無奈選擇(例:“災民鹿死不擇音,隻能暫居臨時帳篷”),含一定文學色彩,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參考來源
“鹿死不擇音”是一個源自《左傳》的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漢典》等權威詞典。
馣薆北宮奔隨藏貓兒從逆大臨赕物電極電器颠危動字渎亂二變方夏房苑負痛高遏行雲格鬥購書弘雅恚汗尖風谏章堅正踐陟急急忙忙疾厲雞鹿塞橘籍鋸片拘送口惠匡改理不忘亂龍翰鳳翼籠弦陸次迷泥秣馬南服拍馬溜須疲緩鉗梏敲釘鑽腳揿釘龜茲伎然犀角矢镝手鑪霜縠逃丁亭戍托書土圍香鑪相術翔泳笑眯虎逍遙辇西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