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比的意思、通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比的解釋

(1).串通勾結。《韓非子·八經》:“陰使時循以省衰,漸更以離通比。” 陳奇猷 集釋:“此句當係言離臣下相通、比周之術。”

(2).總起來考核,總算。 宋 蘇轼 《論役法差雇利害起請畫一狀》:“令諸縣不得将逐等人戶,各别比較,須得将上三等人戶,都數通比。”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升遷·銷號件》:“諭令經承原差,将承催號件,嚴行催結,定于某日通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比”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1. 串通勾結
    源自《韓非子·八經》:“陰使時循以省衰,漸更以離通比。”此處指臣下相互勾結、謀私的行為。
    例句:古代政治鬥争中,官員常因“通比”之嫌被彈劾。

  2. 總起來考核、總算
    宋代蘇轼在《論役法差雇利害起請畫一狀》中提到:“令諸縣不得将逐等人戶各别比較,須得将上三等人戶都數通比。”指彙總數據統一考核。
    現代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通比賬目”。


二、數學領域的特殊用法

在比例問題中,通比法指将多個比例調整為中間項相同後進行合并。例如:
已知a:b=3:2,b:c=4:5,可調整為a:b:c=6:4:5(通過統一中間項b的值)。
公式表示:
$$
a:b = 3:2 quad Rightarrow quad a:b = 6:4
b:c = 4:5 quad Rightarrow quad a:b:c = 6:4:5
$$


三、其他釋義與争議


總結使用場景

語境 含義 權威來源
古代政治、文獻 串通勾結;彙總考核 《韓非子》、蘇轼著作
數學問題 比例合并方法 數學題解析(需注意來源)
現代詞典 比較類推(存疑) 查字典等工具書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釋義,古籍和數學場景下的用法更為明确。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或宋代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比

通比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動詞,表示相互比較、類比或對比。它可以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不同之處。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部首是“辶”(走部),右部首是“比”(比部)。它的總筆畫數為7。

來源

通比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語,源于古籍《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它的意思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事物的特點和相似之處。

繁體

通比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通比」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的寫法,通比的漢字寫法為「通比」。

例句

1. 我們可以通過通比不同文化的傳統方式,來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

2. 通過通比兩種産品的特點,我能夠做出更好的選擇。

3.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通比不同的案例來解決。

組詞

通情達理、通人達己、通順、通融、通達、通人性、通達大概、消息通達、文通武略、通告

近義詞

比較、對比、類比

反義詞

相同、一緻、等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