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百日維新的意思、百日維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百日維新的解釋

[Reform move ment of 1898 Led by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即戊戌變法。因此次變法從頒布新政到失敗隻103天,故稱百日維新(詳見“戊戌變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百日維新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運動,現從曆史背景、核心内容及影響等方面詳細解釋該詞義:

一、定義與别稱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或「維新運動」,是1898年(農曆戊戌年)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推動,光緒帝頒布新政的一次改良運動。因從頒布變法到失敗僅持續103天,故稱“百日”。

二、曆史背景 晚清時期,中國面臨列強瓜分和内部社會危機。甲午戰争失敗後,康有為等人提出變法主張,通過著書立說、創辦報刊(如《時務報》)宣傳西方制度,并多次上書光緒帝,最終促成1898年6月11日《明定國是诏》的頒布,标志變法開始。

三、主要内容

  1. 政治改革:裁撤冗官,廣開言路,允許士民上書言事。
  2. 經濟舉措:設立農工商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實業,修築鐵路,改革財政。
  3. 文化教育:廢除八股文,興辦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派遣留學生,設立譯書局。
  4. 軍事革新:裁汰舊式綠營軍,編練新式陸軍。

四、失敗原因與結局 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強烈反對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捕殺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康梁流亡海外,新政措施除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均被廢除。

五、曆史意義

  1. 思想啟蒙:首次系統性引入西方政治制度理念,推動思想解放。
  2. 改革嘗試:為後來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提供經驗教訓。
  3. 局限性:未觸及封建制度根基,缺乏群衆基礎,依賴皇權導緻脆弱性。

百日維新雖以失敗告終,但作為近代中國制度變革的首次嘗試,其倡導的“變祖宗之法”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相關擴展可參考(戊戌變法完整經過)及(改革具體措施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日維新(Bǎi Rì Wéi Xīn)意為“一百天的新變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百”、“日”和“維”。其中,“百”部首表示數目,指的是一百,表示時間的長久;“日”部首表示光明和未來,寓意着希望;“維”部首則表示維持、保持,表示這個新變革的持久性。 來自《百日維新》的這個詞,源自清朝末年的中國曆史。它指的是1898年六月十一日至九月二十一日的一場變革運動,旨在推行一系列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來振興中華民族。 《百日維新》一詞在繁體字中寫作「百日維新」,部分字形有所變化,但整體意義和發音相同。 古時漢字寫法中的「百」字形與現代相似,由“白”字表示,表示數目中的一百。 「維」字在古時的寫法為“維”,由兩個“糸”字組成。而“日”字則在古時沒有變化,形态與現代一樣。 例如,可以使用這個詞來作為例句:“通過百日維新,中國開始了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這個例句展示了這個詞的意義和用法。 與“百日維新”相關的詞彙有很多,比如“改革開放”、“維新派”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相似的意義,指的是為了改變現狀進行的一系列變革。 反義詞方面,沒有一個準确的反義詞可以對應“百日維新”,因為它指代的是一場積極向上的變革,而沒有一個單詞能夠明确表述相反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