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後以“匡救彌縫”謂糾正錯誤,彌補阙失。《晉書·良吏傳序》:“外虞孔熾,内難方殷,而匡救彌縫,方免傾覆。”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閣部離合》:“主上惑於貂弁,粃政日聞,賴諸公匡救彌縫。”
“匡救彌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āng jiù mí fèng,其核心含義是糾正錯誤、彌補過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原文為:“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阙,而匡救其災。” 這裡描述了通過聯合力量來彌補分歧、糾正疏漏的行為,後演變為固定表達。
字面分解
深層含義
常用于形容在危機、矛盾或錯誤出現時,通過積極行動修複問題,使局勢回歸正軌。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中提到“賴諸公匡救彌縫”,即指依靠衆人之力彌補政策疏漏。
用法與結構
例句與延伸
這一成語融合了“糾正”與“彌補”的雙重動作,強調在問題發生後積極幹預以恢複平衡,具有鮮明的行動導向性。
匡救彌縫(kuāng jiù mí fèng)是指修複、彌補裂縫或破損的意思。該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匡”、“救”、“彌”和“縫”。
"匡"的部首是"匚",它的總筆畫數為2。
"救"的部首是"攵",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彌"的部首是"弓",它的總筆畫數為6。
"縫"的部首是"纟",它的總筆畫數為11。
《匡救彌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其中“匡”表示修正、糾正,表達了補救和修複的含義;“救”字含有拯救、解救之意;“彌”字意為填補、彌補;而“縫”則表示裂縫、破損的這一概念。在繁體字中,“匡”、“救”、“彌”和“縫”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匡”字有時會寫作“匚王”,而“救”字的古代寫法則為“捄”;同樣地,古代的“彌”字有時會使用“彌”的寫法,而“縫”字也可以寫作“縫”。
1. 在那場大地震中,各方力量緊密合作,共同匡救廢墟中的傷員和失蹤者。
2. 他通過匡救彌縫,恢複了家族古老文物的完整。
組詞:救急、彌合、補缺
近義詞:修複、修補、彌補
反義詞:破壞、損壞、惡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