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僧佉的意思、僧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僧佉的解釋

梵語的音譯。意譯“數論”。古代 印度 哲學的一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客觀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轉變為二十三谛;此外還有絕對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谛,即宇宙的一切。經典《數論頌》有 真谛 漢 譯本,名《金七十論》。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僧佉,此語訛也。應言僧企耶。此雲數也,其論以二十五根為宗,舊雲二十五諦也。” 章炳麟 《無神論》:“僧佉(譯曰數論)之説,建立神我,以神我為自性三德所纏縛,而生二十三諦,此所謂惟我論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僧佉”(Sāṃkhya)是古代印度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核心思想圍繞宇宙起源和本體論展開,以下是綜合解釋:

  1. 詞源與定義
    “僧佉”是梵語“Sāṃkhya”的音譯,意譯為“數論”,因其強調通過理性推演和分類(“數”)探究真理而得名。

  2. 哲學主張

    • 二元論世界觀:認為宇宙由“自性”(Prakṛti,原始物質)和“神我”(Puruṣa,純粹意識)構成。
    • 三德(Guṇa):自性包含三種屬性——喜(Sattva)、憂(Rajas)、暗(Tamas),三者動态平衡時宇宙處于未顯狀态,失衡則演化出萬物。
    • 演化過程:自性受神我影響,分化出“二十三谛”(如覺、我慢、五唯、五大等元素),加上自性與神我共二十五谛,構成全部存在。
  3. 經典文獻
    主要經典為《數論頌》(Sāṃkhyakārikā),其漢譯本《金七十論》是研究該學派的重要文獻。

背景補充:數論派與瑜伽派關系密切,強調通過智慧解脫。其“神我”概念被章炳麟在《無神論》中視為一種“惟我論”,即神我雖超越物質卻受三德束縛。

網絡擴展解釋二

《僧佉》的意思

《僧佉》是指尼僧、和尚的統稱,主要用于佛教中,指行走于世俗與出家之間的僧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僧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僉”(radical為人,5畫)和“佉”(9畫)。

來源

《僧佉》這個詞源自佛教的語言,最早出現在佛經中。

繁體

《僧佉》的繁體字為「僧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僧佉」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字形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是一位虔誠的僧佉,每天默默地修行。

2. 這座寺廟裡有很多僧佉修行。

組詞

1. 僧人(sēngrén)

2. 佛陀(fótuó)

3. 僧院(sēngyuàn)

4. 佛教(fójiào)

近義詞

1. 僧侶:指佛教的出家人,與僧佉在意義上相似。

2. 和尚:一種對僧人的俗稱,與僧佉指向的對象相同。

反義詞

俗家人:指尚未出家的世俗人士,與僧佉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