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耳的意思、鼎耳的詳細解釋
鼎耳的解釋
(1).鼎上兩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國語·晉語四》:“ 鄭 人以 詹 予 晉 , 晉 人将烹之……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 唐 劉禹錫 《遊桃源一百韻》:“寶氣浮鼎耳,神光生劍脊。”
(2).《書序》:“ 高宗 祭 成湯 ,有飛雉升鼎耳而雊。” 孔穎達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湯 於肜祭之日,有飛雉來升祭之鼎而雊鳴,其臣 祖己 以為王有失德而緻此祥,遂以道義訓王,勸王改脩德政。”後以“鼎耳”為勸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蘇轼 《東坡志林》卷三:“野鳥無故數入宮,此正災異。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陳寶,非忠臣也。”參見“ 鼎雉 ”。
詞語分解
- 鼎的解釋 鼎 ǐ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鍋:鼎罐。鼎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征:鼎彜。九鼎。定鼎。問鼎。鼎祚(******)。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對峙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鼎耳”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鼎器兩側的耳狀結構,用于穿杠搬運或懸挂。這一解釋在《易·鼎》《國語·晉語四》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國語》描述鄭國大夫詹被烹時“據鼎耳而疾號”的場景。唐代劉禹錫詩句“寶氣浮鼎耳”也印證了鼎耳作為器物部件的實際功能。
二、引申典故
源自《尚書·書序》記載的“飛雉升鼎耳”事件:商王武丁祭祀時,野雞飛落鼎耳鳴叫,大臣祖己借此勸谏君王修德政。後世以此典故喻指臣子對君主的德政規勸,成為儒家政治倫理的象征符號。
補充說明
- 鼎耳材質變化在《周易》中被賦予卦象意義,如“鼎耳革,其行塞”暗示事物變革受阻。
- 現代漢語中,“鼎耳”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作為曆史典故和文獻研究對象存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鼎耳是一個漢字詞語,有着豐富的意義。下面将為您介紹關于鼎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鼎的部首是金字旁,意為古代的一種禮器。
- 耳的部首是耳字旁,意為人的耳朵。
- 鼎耳共有12個筆畫。
來源:
鼎耳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鼎,它是一種用于盛裝食物的青銅三足大鍋。而鼎耳則是鼎的兩側耳朵狀裝飾物,用于搬動鼎或挂鼎。
繁體:
鼎耳的繁體字為『鼎耳』,字形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鼎耳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相同。
例句:
1.他抓起鼎耳,小心翼翼地将鼎移開。
2.這座博物館珍藏了古代的青銅鼎及其鼎耳。
組詞:
鼎耳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鼎耳朵、鼎耳聆聽等。
近義詞:
與鼎耳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鼎鼐、鼎铛等,都在形容鼎的特征。
反義詞:
鼎耳的反義詞是無耳,即沒有耳朵的狀态。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決您的問題!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