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鼎耳的意思、鼎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鼎耳的解釋

(1).鼎上兩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國語·晉語四》:“ 鄭 人以 詹 予 晉 , 晉 人将烹之……乃就烹,據鼎耳而疾號。” 唐 劉禹錫 《遊桃源一百韻》:“寶氣浮鼎耳,神光生劍脊。”

(2).《書序》:“ 高宗 祭 成湯 ,有飛雉升鼎耳而雊。” 孔穎達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湯 於肜祭之日,有飛雉來升祭之鼎而雊鳴,其臣 祖己 以為王有失德而緻此祥,遂以道義訓王,勸王改脩德政。”後以“鼎耳”為勸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蘇轼 《東坡志林》卷三:“野鳥無故數入宮,此正災異。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陳寶,非忠臣也。”參見“ 鼎雉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鼎耳是古代青銅鼎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指鼎口沿兩側用于穿铉的環形結構。根據器物形制與功能演變,其含義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形制與功能

鼎耳通常成對出現,呈半圓形或方形,對稱分布于鼎口邊緣。其核心功能為穿铉(橫杠),便于搬運或懸挂加熱。《周禮·考工記》記載"鼎耳三寸",說明周代已形成規範尺寸。商代晚期青銅鼎耳多飾獸首紋,西周時期漸趨簡樸,形制演變反映出禮器功能與審美觀念的變化。

二、禮儀象征

在禮制體系中,鼎耳具有特殊寓意。《周易·鼎卦》将"鼎耳革"喻指政令變革,鄭玄注疏稱"耳為受铉之處,猶君納臣言",體現其在祭祀活動中的政治象征意義。考古發現商周諸侯墓葬中,鼎耳數量與墓主身份等級直接相關。

三、文字學考據

《說文解字》釋"鼎"為"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段玉裁注強調"凡鼎必有兩耳方成禮器"。甲骨文"鼎"字象形結構中,兩耳特征尤為突出,印證其在器物構造中的基礎地位。

文獻例證可見《儀禮·士冠禮》"設洗于東堂,鼎在其北",鄭玄注明言鼎耳穿铉的禮儀陳設規範。這一構件作為青銅時代禮制文明的物質載體,承載着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級制度和工藝美學的多重内涵。

(參考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鼎耳”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鼎器兩側的耳狀結構,用于穿杠搬運或懸挂。這一解釋在《易·鼎》《國語·晉語四》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國語》描述鄭國大夫詹被烹時“據鼎耳而疾號”的場景。唐代劉禹錫詩句“寶氣浮鼎耳”也印證了鼎耳作為器物部件的實際功能。

二、引申典故

源自《尚書·書序》記載的“飛雉升鼎耳”事件:商王武丁祭祀時,野雞飛落鼎耳鳴叫,大臣祖己借此勸谏君王修德政。後世以此典故喻指臣子對君主的德政規勸,成為儒家政治倫理的象征符號。

補充說明

  1. 鼎耳材質變化在《周易》中被賦予卦象意義,如“鼎耳革,其行塞”暗示事物變革受阻。
  2. 現代漢語中,“鼎耳”已無實際使用場景,主要作為曆史典故和文獻研究對象存在。

别人正在浏覽...

鞭茁不蠱不及事産植出牓村歌跢伫登賢彫瑑地頭東崗子獨出鄂爾多斯爾汝藩部麸子閣筆更疊豪霸橫草不動,竪草不拿牋草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薦羞截流楬木鏡圓璧合舉無遺策開解琅琊台斂赀理發理孫密記命郊幕後操縱囊底才畔渙跑圈青簡三明治三蜀瑟瑟縮縮侍立時上水至清則無魚樞密肆好松人泰山壓頂填溝壑甜香停閣同常王庭挽詩渥窪烏合之衆下痢箱籠險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