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易的意思、朔易的詳細解釋
朔易的解釋
(1).謂歲末年初,政事、生活當除舊更新,有所改易。《書·堯典》:“平在朔易。” 蔡沉 集傳:“朔易,冬月歲事已畢,除舊更新,所當改易之事也。”
(2). 朔方 易水 。借指北方地區。《後漢書·南匈奴傳論》:“南面而朝單于, 朔 易 無復匹馬之蹤。” 李賢 注:“ 朔方 、 易水 之地更無 匈奴 匹馬之蹤也。” 宋 王禹偁 《北狄來朝頌序》:“遂使 朔 易 之方,戎狄之衆,有見機之義,生嚮往之心。” 宋 蘇轼 《郊祀慶成詩》:“北流吞 朔 易 ,西極落欃槍。”
詞語分解
- 朔的解釋 朔 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易的解釋 易 ì 不費力,與“難”相對:容易。易與(容易對付)。易于。 和悅:平易(a.态度謙遜和藹;b.指語言文字淺顯)。 改變:易手。易地。變易。 交換:交易。貿易。 輕慢:貴貨易土。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
專業解析
"朔易"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包含兩個核心語義層次:
一、字源本義
"朔"指北方方位,《說文解字》釋為"月始蘇也",引申為初始、北方之意(《漢語大詞典》);"易"含更替、變換之意,《周易·系辭》注"易者,象也,日月為易"。二字組合最初見于《尚書·堯典》"平在朔易",描述歲末年初陰陽之氣在北方的運行更替。
二、語義分化
- 歲時概念:特指冬季向春季的轉換過程。《漢書·律曆志》引鄭玄注:"朔,猶始也;易,謂歲改易",強調季節更疊的自然規律。
- 政治象征:代指王朝正朔變更。《後漢書·馬融傳》"稽之朔易"句,李賢注:"謂代終之徽候,改易之明征",賦予政權交替的禮制内涵。
- 物理現象:古代天文學指北鬥星鬥柄轉向。《晉書·天文志》記載:"鬥建朔方,謂之朔易",描述天體運行的周期性變化。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經曆語義擴展:宋代《廣韻》收錄時保留原始義項,明清文獻如《日知錄》已多用于代指曆法改革。現代《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将其列為曆史詞彙,标注為"古代天文曆法術語"。
(主要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432頁、《尚書注疏》卷2、《後漢書集解》卷60)
網絡擴展解釋
“朔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釋:
一、歲時更替與除舊更新
- 基本含義
指歲末年初時,政事和生活的除舊更新。該義項源自《尚書·堯典》中“平在朔易”的記載,蔡沉在集傳中解釋為:“朔易,冬月歲事已畢,除舊更新,所當改易之事也。”
例句:古代帝王通過“改正朔,易服色”來象征朝代更替(如焚舊國都城、遷都等行為),均體現了“朔易”的政治傳統。
二、地理指代
- 北方地區的代稱
由“朔方”(北方)和“易水”(河北水名)組合而成,代指北方區域。此用法可見于《後漢書·南匈奴傳論》:“朔易無復匹馬之蹤”,李賢注稱“朔方、易水之地更無匈奴匹馬之蹤”。
文學引用:宋代王禹偁曾用“朔易之方”指代北方,蘇轼《郊祀慶成詩》中“北流吞朔易”亦屬此類意象。
補充說明
- 字義分解:“朔”為農曆每月初一或北方,“易”指變更或容易,組合後兼具時間與空間的雙重内涵。
- 現代引申:部分詞典提及“事物變化迅速”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撐,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探讨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後漢書》及宋代文人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卬鼻按樂标點符號避殃勃溪滄漭承建呈樣愁慘慘串通一氣川渚從心所欲挫兵眈眈達士通人等人電驅犯齋人風雨晦冥伏日趕點高昂個兒恭凳國議谷玉黃父間斷較塲繼繼繩繩經濟合同九畹決掦癞癬蘭月良田列功覆過麻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茅土沒精沒彩秘冊泥漿起筆青岚泣嗁熱膨脹生長素神迷意奪漱玉隨俗浮沈速記記號太煞體沉投軍頹向詳委效駕骁健械具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