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部樂的意思、九部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部樂的解釋

隋 及 唐 初宮廷的九部宴會樂曲。《隋書·音樂志下》:“ 隋 開皇 初,定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及 大業 中 煬帝 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疎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 唐 武德 初,去天竺、文康(即禮畢),增燕樂和扶南,仍為九部。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 高宗 将會百官命婦于 宣政 殿,并設九部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部樂,是中國古代隋與唐初宮廷燕樂(宴飨之樂)的一種重要分類體系,指由九種不同地域或民族特色的音樂部伎組成的宮廷樂舞表演形式。它集中體現了隋唐時期音樂文化的繁榮與中外、胡漢音樂藝術的大融合。

一、 定義與源流

“九部樂”制度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時期(大業年間)。《隋書·音樂志》記載:“及大業中,炀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 這是對南北朝以來傳入中原的四方之樂和漢族傳統音樂進行系統整理、規範的結果。唐初沿襲隋制,亦設九部樂,後在太宗貞觀年間擴充為“十部樂”。

二、 九部具體構成

根據《隋書》、《唐六典》、《通典》等史籍記載,九部樂通常包括以下具體部伎:

  1. 清商伎:又稱“清樂”。源自漢魏以來的中原傳統音樂及江南“吳聲”、“西曲”等,是漢族音樂的代表,風格清雅婉轉。被視為華夏正聲。
  2. 西涼伎:興起于十六國時期的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是西域音樂(主要是龜茲樂)與中原漢族音樂、羌族音樂融合的産物,風格介乎胡漢之間,在隋唐宮廷中地位重要。
  3. 龜茲伎:來自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是西域音樂的代表,以熱烈奔放、節奏鮮明、使用多種西域樂器(如琵琶、筚篥、羯鼓等)著稱,對隋唐俗樂影響巨大。
  4. 天竺伎:來自古印度。帶有濃厚的佛教音樂色彩,風格莊重神秘。
  5. 康國伎:來自中亞康國(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以健舞《胡旋舞》最為著名,節奏急促,旋轉如風。
  6. 疏勒伎:來自西域疏勒國(今新疆喀什)。風格接近龜茲樂。
  7. 安國伎:來自中亞安國(今烏茲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帶)。其音樂舞蹈也頗具特色。
  8. 高麗伎:來自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是東亞音樂的代表,風格較為舒緩。
  9. 禮畢(文康伎):又稱“文康樂”。據傳是東晉時期假面舞樂,用于宴會結束時的送客曲。在九部樂中常作為最後一部演奏,故稱“禮畢”。

三、 文化意義與功能

九部樂不僅是宮廷宴飨娛樂的工具,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意義:

九部樂是隋唐音樂史上一個标志性的制度,它系統整合了多民族、多地域的音樂精華,是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生動體現,對後世中國乃至東亞音樂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

  1. 《隋書》卷十五·志第十·音樂下(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九部樂确立的具體部伎名稱和背景。
  2. 《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唐代沿襲的九部樂及後來的十部樂制度。
  3. 《通典》卷一百四十六·樂六(中華書局點校本):對九部樂中各伎的來源、特點有較詳細記述。
  4. 《舊唐書》卷二十九·志第九·音樂二 /《新唐書》卷二十一·志第十一·禮樂十一(中華書局點校本):記載唐代九部樂、十部樂的沿革和部分細節。
  5. 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樂制篇)(台灣中華書局,中文版):現代學者對唐代音樂制度(包括九部樂、十部樂)的權威研究專著,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

九部樂是隋唐時期宮廷重要的宴樂體系,體現了多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合。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九部樂是隋炀帝時期(大業年間)确立的宮廷宴會樂曲制度,包含九種不同地域特色的樂部。其前身為隋文帝時期的七部樂,炀帝通過增補形成九部,成為唐代十部樂的基礎。

二、曆史演變

  1. 隋代奠基
    隋文帝開皇初年設七部樂: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
    隋炀帝大業七年(611年)擴充為九部樂,新增西涼、疏勒等樂部,并調整原有分類。

  2. 唐代調整
    唐初沿用九部樂,但将天竺樂、文康樂(禮畢樂)替換為燕樂和扶南樂,仍保持九部。

三、具體組成(隋炀帝九部樂)

根據《隋書·音樂志》和搜狗百科記載:

  1. 清樂:漢族傳統音樂,源自漢代雅樂。
  2. 西涼樂:融合漢樂與龜茲樂的混合樂種,流行于甘肅地區。
  3. 龜茲樂: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音樂,以琵琶和鼓為主。
  4. 天竺樂:印度傳入的佛教音樂。
  5. 康國樂:中亞康國(今撒馬爾罕)的胡旋舞樂。
  6. 疏勒樂:西域疏勒國(今新疆喀什)音樂。
  7. 安國樂:中亞安息國(今烏茲别克斯坦)音樂。
  8. 高麗樂: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樂舞。
  9. 禮畢樂(文康樂):源自東晉的儀式結束樂曲。

四、特點與意義

如需完整曆史沿革和樂器配置,可查閱《隋書·音樂志》或《唐會要》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冰骨撥弓博射布拉吉倡婦常科産難插趣趻踔從征玳瑁簪敦課躲閃崿崿法辟各擅勝場觀井呵罵浣拭胡奴車夥同醬油降真兼肉忌恚津邏距來可口可樂跨子林鐘角盧森堡某等凝凍泥豬瓦狗平弄批郄導窾敲門石蹺騰器象诠較囷簏任官三伏三鏡撒撒山公潸淚勺水一脔士操水窠瑣言讨回頭天妃童秃文惡下币柙虎樊熊飨士相同銷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