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楠瘤 ”。楠木的瘿瘤。俗稱楠木疙瘩。《文選·左思<吳都賦>》:“楠榴之木,相思之樹。” 劉逵 注:“南榴,木之盤結者,其盤節文尤好,可以作器。” 宋 梅堯臣 《和王仲儀詠瘿二十韻》:“在木曰楠榴,刳之可為皿。” 宋 孔平仲 《續世說·雅量》:“ 齊 蕭鏗 左右誤排楠瘤屏風,倒壓其背,顔色不異,言談無輟。”
“楠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指楠木的瘿瘤
即楠木因病變形成的盤結狀疙瘩(俗稱“楠木疙瘩”),紋理獨特,適合制作器物。例如《文選·左思<吳都賦>》提到“楠榴之木”,劉逵注解釋為盤結的樹木,紋理美觀。
引申為枝幹盤結的樹木
部分文獻将“楠榴”泛指枝幹扭曲、形态奇特的樹木,強調其天然的藝術價值。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宋代詩詞》等原始文獻,或參考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楠榴》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指某種植物的果實。這種果實形狀像楠木,外觀鮮明、多汁,因此得名為楠榴。
《楠榴》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木和果。其中,部首“木”表示與木材、植物相關;部首“果”則表示與果實相關。
根據筆畫的計算,漢字“楠”共有13畫,“榴”共有16畫。
《楠榴》這個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是在明代。楠榴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皮日休的《江表傳》一書中首度出現,描繪了楠榴樹的樣貌和果實。
《楠榴》的繁體字是「楠榴」,保留了原來的字形和意義。
在古時候,楠榴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晚清時期曹嗣鳳等人所編的《庶字谶妄》一書中出現過一種舊字形「枘」作為楠榴的字形。
1. 我們在鄉村散步時,看到了一棵結滿了楠榴的樹。
2. 每年秋天,楠榴都會成熟,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
與《楠榴》相關的組詞有:
1. 楠榴樹:指産生楠榴果實的植物。
2. 楠榴汁:指由楠榴果實榨取出來的汁液。
與《楠榴》相關的近義詞包括:楠、榴、楠木。
沒有特别明确的反義詞與楠榴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