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面積或體積的數量。《商君書·境内》:“其攻城圍邑也,國司空訾其城廣厚之數,國尉分地,以徒校分積尺攻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算術求積尺之法,如芻萌、芻童、方池、冥谷、塹堵、鼈臑、圓錐、陽馬之類,物形備矣,獨未有‘隙積’一術。”
“積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面積或體積的數量計算,常見于數學、工程等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積尺”指面積或體積的數量,即通過測量長、寬、高等維度後計算出的空間大小。例如,《商君書·境内》提到在攻城時需計算城牆的廣厚之數,即運用“積尺”進行工程量評估。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見,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數學文獻時仍可能遇到。其核心含義可類比于現代數學中的“體積公式”或“面積公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商君書》《夢溪筆談》等文獻。
《積尺》是一個漢字詞語,它表示的意思是用來量度長度的工具。積尺是一種古代使用的尺子,用于精确測量物體的長度。
積尺的拆分部首是豎部(⺮)。它的總共有8個筆畫。
積尺來源于古代中國,是中國古代文物之一。繁體字的寫法為積尺。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積尺的古代漢字寫法為「積尺」。
1. 他用積尺測量了房間的長度。 2. 這個古代積尺保存完好,展示了古代的測量方式。
組詞可以使用積尺作為詞根,例如:積尺法(以積尺為基準進行測量的方法)、積尺學(研究積尺的學科)。
近義詞可以是尺子、直尺,它們同樣用于測量長度。
反義詞可以是非尺、虛尺,它們表示無法測量或不存在實際長度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