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獨得。謂得之最多。《莊子·庚桑楚》:“ 老聃 之役,有 庚桑楚 者,偏得 老聃 之道。” 成玄英 疏:“ 老君 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 庚桑楚 最勝,故稱偏得也。”
“偏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偏得”原指獨得或得之最多,常用于強調在特定範圍内獲得最突出的成果或優勢。例如《莊子·庚桑楚》中提到:“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 這裡指庚桑楚在衆多弟子中獨得老子思想的精髓。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經典,如《莊子》中成玄英的注解:“老君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庚桑楚最勝,故稱偏得也。” 說明“偏得”帶有“超越他人、獨占優勢”的意味。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造句,可參考《莊子》原文及現代詞典釋義來源。
《偏得》,是由“偏”和“得”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用來形容某種程度上到了令人難以接受的地步,強調了極端的偏向和過度。通常表示事物發展或人的行為變得異常或極端。
“偏得”這個詞由“偏”字和“得”字組成。其中,“偏”的拆分部首為“亻+扁”,總共有11畫;“得”的拆分部首為“彳+羊”,總共有11畫。
“偏得”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是由形容詞“偏”的意思擴展而來的。在古漢語中,“偏”指的是偏僻、傾斜、偏離正常狀況等意思,後來衍生出“偏偏”一詞表示令人不滿的加強語氣。而将“偏偏”中的“偏”和“得”組合而成的“偏得”,則更加強調了極端的偏離和不正常。
“偏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偏得」,采用了更加繁複的筆畫結構。
在古代漢字中,“偏得”的寫法并非現代的兩個獨立字體,而是一個整體的字形,以表示其特殊的意義。
1. 這個問題,你偏要做得這樣過分嗎?
2. 他偏得把每個小節都講得很詳細,演講時間超過了預定的一小時。
偏食、偏愛、偏方、偏見、偏向、偏心、偏執等。
偏枯、超出、脫離、過分、特别
正常、均衡、合理、中庸、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