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姦盜,或迎送賓客的官員。《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臣居 齊 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不止。”
(2).多指驿吏。 唐 劉禹錫 《秋日送客至潛水驿》詩:“候吏立沙際,田家連竹溪。”
“候吏”是一個古代官職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
古代道路稽查與迎賓官員
指“候人”,即負責整治道路、稽查奸盜或迎送賓客的官員。這一職能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有記載,提到候吏曾幫助追捕罪臣至邊境。該職位兼具治安管理與外交接待的雙重職責。
驿吏的别稱
唐代以後,“候吏”多指驿站官吏。例如劉禹錫在《秋日送客至潛水驿》中描述“候吏立沙際”,生動展現了驿吏在驿站旁迎候賓客的場景。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含義,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韓非子》原文或唐代驿站制度研究。
候吏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在官職上等待升遷的官員,也可以指等候封官或者晉升的官員。
候吏的拆分部首為“人”,是一個人的意思。在筆畫上,候吏總共有14畫。
候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官員晉升需要經曆一系列的考核和等待,因此被稱為“候吏”。在繁體字中,候吏的寫法為「候吏」,沒有太大差異。
在古代,候吏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具體而言,候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侯」字,吏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新來的官員還是個候吏,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晉升。
2. 他一直在等待候吏的機會,希望能盡快升官。
1. 候選吏:指候選的官員。
2. 吏員: 泛指官員。
3. 候任:指等待或者推舉擔任某個職位。
近義詞包括:候選、候補、待選。
反義詞包括:達官、宰相、顯貴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