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曲意遷就,抑制意願。《楚辭·九章·思美人》:“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李弘度 常歎不遇, 殷揚州 知其家貧,問:‘君能屈志百裡不?’” 南朝 梁武帝 《征庾詵庾承先诏》:“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鄒魯 《丁未鎮南關之役》:“然時不我與,屈志事仇,食其祿有年矣。”
“屈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ū zhì,其核心含義是曲意遷就、抑制自己的意願或志向,常用來形容因外界壓力或現實需要而違背本心的行為。
基本定義
指委曲自己的心志,放棄原有的堅持或理想。例如《楚辭·九章·思美人》中提到:“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表達了對改變初衷的羞愧。
曆史用例
語境延伸
該詞常與“變節”“從俗”等詞關聯,強調對志向的壓抑或對現實的妥協。例如朱用純的格言:“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說明暫時屈從于經驗豐富者以應對危機。
“屈志”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因現實壓力放棄理想,也可指代政治、曆史中的權宜妥協。其情感色彩偏消極,隱含無奈或矛盾心理。
屈志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背棄原有信念、放棄追求的意向。
屈字由尹部和屮部組成,屹為尹部,卧為屮部,共計12畫。
《康熙字典》中屈的解釋是“屈伸,曲折”。屈志可以理解為屈服于自己的志向,放棄原有的追求。
在繁體字中,屈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屈字常用蠶冒捺點的形式替代屮部,寫作尛。不過,在今天的常用字中,通常使用屮部代替尛。
1. 他屈志于現實的誘惑,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2. 她決心不屈志,繼續努力至底。
屈詩、******、屈服
喪志、頹廢、自暴自棄
執志、堅持、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