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屈志的意思、屈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屈志的解釋

謂曲意遷就,抑制意願。《楚辭·九章·思美人》:“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李弘度 常歎不遇, 殷揚州 知其家貧,問:‘君能屈志百裡不?’” 南朝 梁武帝 《征庾詵庾承先诏》:“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鄒魯 《丁未鎮南關之役》:“然時不我與,屈志事仇,食其祿有年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屈志

一、基本釋義

指壓抑或委屈自己的志向、意願。本義強調主動克制個人抱負,常含不得已而為之的意味。例如《後漢書·王暢傳》載:“屈志小國,降節于不肖。”

二、引申含義

  1. 委屈心志

    指違背本心遷就他人。如清代姚鼐《贈孔撝約假歸序》雲:“士或屈志于時俗之好。”

  2. 克制欲望

    表抑制個人欲求以順應環境。如宋代歐陽修《與尹師魯書》言:“屈志就時,非仆所安。”

三、古籍用例

四、權威參考

參見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
  2.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四十七

網絡擴展解釋

“屈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ū zhì,其核心含義是曲意遷就、抑制自己的意願或志向,常用來形容因外界壓力或現實需要而違背本心的行為。

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委曲自己的心志,放棄原有的堅持或理想。例如《楚辭·九章·思美人》中提到:“欲變節以從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表達了對改變初衷的羞愧。

  2. 曆史用例

    • 南朝時期: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殷揚州問李弘度能否“屈志百裡”,即是否願意屈就縣令職位,體現對現實妥協的詢問。
    • 梁武帝诏書:提到“屈志”需州縣敦促,暗含統治者對人才妥協的期待。
    • 近代用例:鄒魯在《丁未鎮南關之役》中描述“屈志事仇”,指忍辱負重、違背本心為敵效力的行為。
  3. 語境延伸
    該詞常與“變節”“從俗”等詞關聯,強調對志向的壓抑或對現實的妥協。例如朱用純的格言:“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說明暫時屈從于經驗豐富者以應對危機。

“屈志”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因現實壓力放棄理想,也可指代政治、曆史中的權宜妥協。其情感色彩偏消極,隱含無奈或矛盾心理。

别人正在浏覽...

按劾白版百則跋山涉川悖悔本事人便索撥爐禅月朝假撐目車器赤膊除患興利村氣德谟克拉西凍傷東洋參二十八調方丈室發言權風雨如磐轒辒腹部感慨宮神灌澍鬼侯海北天南黑書闳辯華封三祝恢詭谲怪腱鞘膠牙饧精氣神進退無據雞素客寝樓閣孟陬蠰溪辇從披戴千萬買鄰錢限遒正睿哲山窮水斷勝壤濕熱瞬刻訟逮貪占韬雲鐵撾同恩生銅管樂凸凹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