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父子世代相傳的事業。語本《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北史·魏收魏季景等傳論》:“ 季景 父子,雅業相傳,抑弓冶之義。” 唐 陳子昂 《臨邛縣令封君遺愛碑》:“陳其弓冶,戴其簪纓。” 明 無名氏 《運甓記·剪發延賓》:“孩兒 陶洪 ,詩書勤習,堪承弓冶之傳。” 清 龔鼎孳 《吳郎南征賦别》詩:“國士知弓冶,家聲薄鼎鐘。”參見“ 弓裘 ”、“ 弓箕 ”。
“弓冶”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本義和引申比喻義兩方面綜合解釋,具體如下:
基本本義
弓冶最初指制造弓箭的工匠,屬于古代重要的手工業職業。其技藝涵蓋木材選擇、弓弦調整、箭矢制作等,直接影響武器的性能和戰争結果。
典故與引申義
源自《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此處通過“良弓”(優秀制弓者)和“良冶”(優秀冶金者)的家族傳承,比喻父子世代相承的事業或技藝。例如唐代白居易詩句“弓冶将傳汝,琴書勿墜吾”即用此意,表達對家業延續的期望。
用法與擴展
在古漢語中,“弓冶”常以“弓冶之傳”“承弓冶”等短語出現,強調家族職業或學問的代際繼承。如明代文獻提到“詩書勤習,堪承弓冶之傳”,将讀書治學視為一種技藝傳承。
現代語境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既可指具體工匠職業,也可抽象化表達文化、技藝的家族延續,如“這家企業傳承百年,堪稱現代弓冶之典範”。
總結來看,“弓冶”兼具具體職業與抽象傳承的雙重内涵,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側重點。
弓冶(gōng yě)指的是制造、修理和調整弓箭的工匠。他們擅長制作各種類型的弓弩、箭矢以及相關的配件。
弓冶這個詞由“弓”和“冶”兩個部分組成。
“弓”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常被用來表示與弓相關的事物。它由三筆組成,按照筆畫順序分别是一橫,一豎,一橫。
“冶”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形狀類似“粗”,表示金屬冶煉的工藝和技術。它由五筆組成,按照筆畫順序分别是一豎,一撇,一橫,一捺,一橫。
弓冶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為了滿足狩獵、戰争和競技等活動的需要,人們需要精湛的弓箭技術,于是弓冶這個職業應運而生。
弓冶的繁體寫法為「弓冶」,與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發展經曆了演變和變革。弓冶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情況可參考古代文獻和銘刻。
江南的弓冶們工藝精湛,制作出的弓弩威力驚人。
弓手、弓箭、弓弩、冶鐵、冶煉
弓匠、弓箭手
弓箭目标、弓箭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