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獸毛和鳥羽。羽,鳥翼上的長毛。《左傳·隱公五年》:“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唐 柳宗元 《封建論》:“人不能搏噬,而且無6*毛羽,莫克自奉自衛。”
(2).鳥的羽毛。《史記·蘇秦列傳》:“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東觀漢記·光武帝紀》:“鳳凰五,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 唐 元稹 《大觜烏》詩:“羣烏飽粱肉,毛羽色澤滋。” 清 曹寅 《孔雀》詩:“風煙一照燭,毛羽何新鮮。”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十四:“﹝她﹞揚起她的漂亮的,像老鸹的毛羽似的漆黑的眉毛,不再打結了。”
(3).借指鳥類。《淮南子·兵略訓》:“下至介鱗,上及毛羽。”
(4).指翅膀。 唐 李朝威 《柳毅傳》:“恨無6*毛羽,不能奮飛。”
(5).鳥羽的一種。散生在眼緣、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有護體、感覺等作用。又稱線羽、纖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毛羽漢語 快速查詢。
“毛羽”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獸毛與鳥羽的合稱
指動物身上的毛發和鳥類翅膀上的長羽。例如《左傳·隱公五年》提到“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強調這些材料在古代器物中的重要性。
鳥類的羽毛
特指鳥類身上的羽毛,如《史記·蘇秦列傳》中“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飛)”,比喻事物未成熟時難以發展。
借代鳥類整體
通過羽毛代指鳥類,如《淮南子·兵略訓》中“下至介鱗,上及毛羽”,将“毛羽”與水生動物(介鱗)并列,泛指鳥類。
象征翅膀或飛翔能力
唐代李朝威《柳毅傳》中“恨無毛羽,不能奮飛”,以“毛羽”隱喻翅膀,表達無法行動的遺憾。
鳥類羽毛的細分類型
生物學中特指一種散生于眼緣、喙基部的纖羽(線羽),具有保護和感知功能。
用法總結
“毛羽”在古籍中多用于比喻或借代,如形容力量未備(毛羽未豐)、借指鳥類群體等。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或特定生物學描述(如周立波《暴風驟雨》中比喻眉毛)。
「毛羽」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物體表面細小的毛狀物或動/植物的細長羽毛。
「毛羽」的部首是「毛」,筆畫數為9。
「毛羽」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在古代文字中已有使用。
「毛羽」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即「毛羽」。
在古代,「毛羽」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與現代形式相似。
1. 這隻小鳥的毛羽豐滿而柔軟。
2. 她用一根毛羽輕輕地撣去衣服上的塵埃。
1. 毛茸茸:形容毛發又細又密。
2. 羽翼:指鳥類的翅膀,也可比喻為獲得進一步發展的能力。
3. 毛絨:細小而柔軟的毛發。
1. 毛發:指動物身上的毛。與「毛羽」意思相近。
2. 毛絨:與「毛羽」意思相同,都形容細小的毛狀物。
光滑 / 光溜溜:與「毛羽」意思相反,指物體表面平滑、無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