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割鮮的意思、割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割鮮的解釋

(1).割殺畜獸。《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騖於鹽浦,割鮮染輪。” 呂向 注:“鮮,牲也。謂割牲之血染於車輪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割鮮野饗,犒勤賞功。” 張銑 注:“謂披破牲體以布賜士卒,割新殺之獸勞賞勤功。” 唐 李白 《幽州胡馬客歌》:“牛馬散北海,割鮮若虎餐。”《宋史·孟珙傳》:“ 珙 與射獵,割鮮而飲。”

(2).指剖魚。 宋 陳師道 《離颍》詩:“叢竹防供爨,池魚已割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割鮮"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割"與"鮮"的本義及引申義,以及其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運用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典籍的詳細解釋:

  1. "割"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用刀分解、截斷。《說文解字·刀部》:"割,剝也。從刀,害聲。" 其核心動作是使用刀具進行分割、切離。
    • 引申義: 引申為宰殺、切割牲畜或獵物。如《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 即指宰殺雞。
  2. "鮮"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 指活魚、生魚。《說文解字·魚部》:"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省聲。" 段玉裁注:"按此乃魚名。經傳乃假為新鱻(xiān)字。" 後常假借為"鱻"(xiān),表示新鮮、活物。
    • 引申義: 泛指新鮮的、剛捕獲或宰殺的鳥獸魚肉等食物。如《禮記·内則》:"冬宜鮮羽。" 鄭玄注:"鮮,生魚也。" 後泛指新鮮肉食。
  3. "割鮮"作為複合詞的含義

    • 核心含義: 指宰殺牲畜或獵物,切割其新鮮的肉。特指狩獵或戰争後當場宰殺獵物或牲畜,分食其肉的行為。 它描繪的是一種直接、原始的分割和享用新鮮肉食的場景。
    • 文獻例證:
      • 《漢書·司馬遷傳》載司馬遷《報任安書》:"(李陵)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轉鬥千裡,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壽。後數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遊說,遂下于理……然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曆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鹹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鬥千裡,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飲泣,更張空弮,冒白刃,北向争死敵者。"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割鮮"二字,但描述了艱苦卓絕的戰鬥環境,常被後世引用以襯托"割鮮"所代表的艱苦條件下茹毛飲血般的生存狀态。
      • 《後漢書·耿恭傳》載耿恭守疏勒城:"(恭)與士卒同生死,共甘苦。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歎曰:‘聞昔貳師将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衆皆稱萬歲。乃令吏士揚水以示虜。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時焉耆、龜茲攻殁都護陳睦,北虜亦圍關寵于柳中。會顯宗崩,救兵不至,車師複叛,與匈奴共攻恭。恭曆士衆擊走之。後王夫人先世漢人,常私以虜情告恭,又給以糧饷。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衣屦穿決,形容枯槁。吏士素服其為人,無有離心。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餘數十人。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複遣使招恭曰:‘若降者,當封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及恭至洛陽,鮑昱奏恭節過蘇武,宜蒙爵賞。于是拜為騎都尉。" 此段雖未直接寫"割鮮",但"煮铠弩,食其筋革"的極端困境,常被用來與"割鮮"對比,凸顯"割鮮"在相對條件下已是獲取食物的方式。
    • 象征意義: "割鮮"常出現在描述邊塞征戰、野外生存或遊牧生活的語境中,帶有一種粗犷、原始、甚至悲壯的色彩。它象征着在遠離文明中心、物資匮乏或戰鬥間歇時的生存方式。

"割鮮"一詞,源自"割"(宰殺、切割)與"鮮"(新鮮的鳥獸魚肉),其核心含義是宰殺牲畜或獵物,切割其新鮮的肉(以供食用)。它特指在野外、戰場或特定情境下,當場宰殺并分食新鮮肉食的行為,常見于描述古代邊塞軍旅、狩獵或艱苦生存環境的文獻中,帶有原始、粗犷的意象。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割鮮”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割殺牲畜
    指宰殺牲畜或野獸的行為。例如《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提到“割鮮染輪”,意為割取牲畜的血染紅車輪。唐代李白詩句“割鮮若虎餐”也形容遊牧民族宰殺牛馬後生食的場景。

  2. 剖魚處理
    在宋代陳師道的詩中,“池魚已割鮮”指剖開魚腹清理内髒的工序,屬于烹饪前的準備步驟。

二、用法與引申

三、其他相關釋義

四、典型例句

  1. 蒙古人即使對待牛羊,也有割鮮草抓膘的任務。
  2. 宋史記載孟珙“割鮮而飲”,描述其豪邁的狩獵生活。

“割鮮”的核心含義為宰殺動物或處理魚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建議優先參考《文選》《宋史》等古籍用例,謹慎對待現代引申義。如需完整例句,可查閱、2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恩黯然魂銷柏舉拔身辨捷逼天膊膊裁判所臣畜穿鍼引線黜罰黜升玳梁餓莩載道犯鬥負案弓袋貴耳滾帳國副國信使呵奬鹄鬓蝴蝶鉸活受互扇迳涉酒注子絕景開濟锞子款狀郎才女貎老大娘楞閃利辭令格履長蒙伐名角末校昵侍裒合乾暵遷逡邛钜起送榷場局榮牒燒灼壽歲說夷騰飛天笑銅鞮通懷托生王烈卧榻鼾睡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