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匡矫的意思、匡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匡矫的解释

纠正;矫正。《三国志·蜀志·董厥传》:“自 瞻 、 厥 、 建 统事, 姜维 常征伐在外,宦人 黄皓 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晋书·阎缵传》:“及至 明帝 ,因母得罪,废为 平原侯 ,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匡矫”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匡”与“矫”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其核心含义为“纠正、矫正”,特指对错误行为或社会风气的改正。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基本释义与语源 “匡”本义为盛饭器具,引申为辅助、扶正,《说文解字》释其“一曰正也”;“矫”原指使曲箭变直的动作,《广雅》注“矫,直也”。二者结合后,词义聚焦于“以强力手段修正偏差”,常见于政论与史书,如《后汉书·周举传》载“弹纠贪浊,匡矫风俗”。

二、古代文献用例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制度或道德的修正行为。例如《宋史·职官志》提及监察机构职能时称“匡矫百官过失”,《资治通鉴》亦用“匡矫国弊”形容改革措施。此类用法凸显其“自上而下强力干预”的语义色彩。

三、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匡矫”可泛指对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规范引导。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书面语,释义为“纠正(重大错误)”,例句“匡矫行业乱象”常见于政策文件与评论文章。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保留于正式文体。

(参考资料:1. 汉典网“匡矫”条目;2. 国学大师网《后汉书》注疏;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匡矫”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āng jiǎo,其核心含义为纠正、矫正,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常带有对错误、偏差进行修正的意味。

详细解析:

  1. 字义分解

    • 匡:本义为“纠正”(如“匡谬”),引申为救助、辅助(如“匡助”),在“匡矫”中侧重“纠正”之意。
    • 矫:原指“使弯曲的物体变直”,后泛指纠正(如“矫正”),也含“强健”“假托”等义,此处与“匡”组合强化“修正”的语义。
  2. 古籍例证

    • 《三国志·蜀志·董厥传》提到:“无能匡矫”,指未能纠正宦官黄皓弄权的局面。
    • 《晋书·阎缵传》记载:“共相匡矫”,描述通过教育矫正过失的行为。
  3.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制度、行为或思想层面的纠正,如“匡矫时弊”“匡矫政令”,具有文言色彩,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学术或历史文献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古籍用例或相关词语演变,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如)获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边海边严逼逐草靡风行策无遗算成问题翠红乡翠罗大渐弥留抵璧复利扶危翼倾官治罕见获陇望蜀火虞奬题釂醻交织精当纠缭九阳巾决口绝色佳人可哀凉波脸红筋涨领班流略蒙澒命期民族共同语摩敦南宫敬能者为师匿名帖骈组蹼趾樵渔骑马布寝处倾乱认处刃具三寸弓三护三恪三薛施放诗王收兑腾奔天邃庭实推陷拓书手违条犯法污斥物累痫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