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痿弱氣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冬三月,此謂閉藏……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素問·生氣通天論》:“秋傷於濕,上逆而欬,發為痿厥。” 王冰 注:“濕氣内攻於藏府則欬逆,外散於筋脈則痿弱也……厥謂逆氣也。”
痿厥是中醫學中的病症名,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痿厥指痿證與厥證并見的病症,表現為肢體痿弱無力(痿)與氣血逆亂導緻的四肢厥冷或暈厥(厥)。在《靈樞·邪氣髒府病形》中記載為“脾脈緩甚為痿厥”,說明其與髒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臨床常見證型包括:
痿厥需與中風、痹症等鑒别診斷。輕度症狀可能與暫時性血液循環不良有關,但持續發作需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治療方案或古籍文獻依據,可參考《類經》《靈樞》等中醫典籍,或咨詢專業中醫師。
《痿厥》(wěi jué)是一個中文詞彙,指人體或肢體因疾病、衰弱、勞累等原因而虛弱無力,失去力氣的狀态。
它的拆分部首是“疒”和“厥”。其中,“疒”是疾病的意思,作為部首表示與疾病有關;“厥”是痙攣的意思,用來表示肌肉喪失力量的狀态。
《痿厥》的拼音解釋為wěi jué,其中“痿”拼音為wěi,聲調是第三聲;“厥”拼音為jué,聲調是第一聲。
《痿厥》是一個古老的詞語,其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繁體字形為「痿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痿厥》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痿厥」,字形較為簡化,沒有繁體字中的雙耳旁旁。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描述痿厥的狀态:
他連續幾天的高燒導緻身體疲憊不堪,出現了痿厥的症狀,無法起床行走。
組詞:痿病、痿痹、痿廢、痿弱等。
近義詞:無力、虛弱、衰弱等。
反義詞:強健、有力等。
【别人正在浏覽】